龚双瑾:平常心,是真金 - 通信人生 - 杨海玉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44 次) 时间:2001-08-27 08:49:08 来源:杨海玉 (杨海玉) 原创-IT

今年北京入夏以来持续酷热,按常理接到采访任务后要提前与被采访者通通电话,然后约个时间采访。可龚双瑾挺不好找,“拐了好几个弯”联系上之后,电话这边却出乎意料地传来爽朗的话音:“你先定个时间吧!……没

有来过这里?我告诉你怎么走!……”放下电话,我感觉好像从烈日炎炎的室外走进了“空调屋”。
(一)
20世纪30年代末,龚双瑾出生在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美誉的“大上海”。1956年,从上海市第一女子中学毕业的龚双瑾考取了北京邮电学院有线系“电话电报专业”。龚双瑾说当时自己可选择的大学很多,只是觉得:第

一,搞“电话电报”会整天穿着白大褂很干净很神气;第二,当时这个专业技术含量比较高且带有保密性很神圣;第三,学院设在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

然而那时,北京邮电学院刚刚由重庆大学和天津大学合并而成,和龚双瑾很熟悉的上海几所全国名牌大学相比很不“显山露水”。龚双瑾开始有些失望。1958年,为适应“大跃进”的需要,因在校成绩好,龚双瑾很不情愿地被“精选”出来到北京邮电学院的数学师资班学习。从1962年重新回北京邮电学院有线系学习再到1965年毕业,龚双瑾的大学上了整整六年。

龚双瑾不认为自己天资聪颖,却承认自己很勤奋,并冠以“笨鸟先飞”的谦词。为了工作的需要,龚双瑾年近40岁才开始学习英语,如今已经可以从容面对英文专业书籍。50多岁时,龚双瑾开始运用电脑提高工作效率,而今

天谈起电脑,她赞美之词溢于言表,专业术语脱口而出而又显得特“内行”。二十多年来,龚双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来之不易的成绩,多年以后却不屑于提起,“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没必要总挂在嘴边,这样多没劲!是不是?”龚双瑾脸上的神情特可爱。
(二)

龚双瑾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她就像一棵常青藤茁壮地生长在岁月的森林里。朋友和同事们说,龚双瑾取得的一个又一个成绩源于她的勤奋、敬业和对工作的浓厚兴趣,即使在周末,你也会看见她不是在书桌前写字就是在电脑上敲字。一个很勤奋的总工、很可亲的母亲、很无私的课题负责人、对生活很不讲究的女人……龚双瑾这样评价自己。

龚双瑾懂得“从你一出校门,你所学的知识就过时了”的深刻道理,几十年来,在紧跟国际最新通信技术的前提下,她从没有离开过第一线,几乎每年都要完成十几个科研课题。很多时候,课题要得急,自然没有了休息日,

作息时间也会被无情地打破。节假日,家人一起出去散散心,龚双瑾却自言“没有一次踏踏实实地静下心来享受过假日的惬意”。她说:“我从没有刻意地去想应该怎样生活,而是紧张的工作把我的生活变成了这个样子。”因此

退休后,为了让自己的生活不至于一下子停顿下来,她说,我会像一个不耻下问的小学生那样去学弹钢琴和外语。
近几年,除了一直在第一线从事研究工作外,龚双瑾还肩负了培养青年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的工作。在课题研究中,

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经验毫不保留地、不断地给传输给年轻人成了龚双瑾的“爱好”。“我不会因为给了别人自己就没有了,在给予别人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地补充自己的所需以及一切新鲜的东西。学历是有止境的,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龚双瑾的话里充满自信——这合乎龚双瑾的做人准则:对人真诚,做事勤奋。

(三)
提起被媒体炒得挺火的“互联互通”和“拆分中国电信”的事儿,龚双瑾的表情严肃起来。她说,过去我们只有一个电信运营者,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促进通信事业的发展,应该打破垄断。可是,电信运营商不像普通的商

家,通信网有全程全网的问题,要想给用户提供服务必须要保证整个网络的完整性,统一性。这一点对于我们这样的国家尤为重要。我想打破垄断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在打破垄断的同时还必须保持有序的竞争,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

龚双瑾认为,运营者的经营业务越零碎,“互联互通”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多。破除电信垄断要结合各国的国情,不能简单的照抄别国的模式。她最担心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运营商面对的都是强大的国外竞争者,我们将如何从长计议保证全程全网的服务质量,保证中国通信业的顺利发展。她说,“中国电信”的品牌需要维护,中

国电信进入“世界百强企业”还需要增强自己的实力。龚双瑾的观点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要有一个“度”,应从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出发。把竞争“地盘”打得“越来越碎”并不是明智之举。
(四)

刨去到九龙山干校“下放”锻炼和参加“四清”的那四年,龚双瑾的大半生都生活在她青年时代最向往的地方——北京。如今,她成了电信传输研究院不折不扣的“老人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1972年 参加“2109 北京-天津长途自动化工程”到1975年开始从事“网路技术体制”的研究工作,从近几年制定我国“程控交换机规范书”到“智能网”的研究,一个个课题做下来,龚双瑾“熬白了头”。长年累月紧张的工作使龚双瑾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简单。

“我觉得我的生活很平淡的呀。上班工作,下班做饭,然后辅导小外孙作功课,有时还需要加加班。天天如此。”说这话时,龚双瑾脸上的表情也很平淡,好像是在描述一个和自己很不相干的人的事情。“如果说到目前为止我有什么感到‘自豪’的话,就是我绝少浪费宝贵的时间,包括我自己的和他人的。我做事总是尽力而为,因此从做人来讲也就没有什么大的遗憾。”

1975年,龚双瑾和同事们开始了制定“农村通信网技术体制” 的研究工作。把小女儿寄养在亲戚那儿,常常让不满10岁的大女儿独自在家中“自理”,龚双瑾8年中跑了全国40多个市县和乡镇开展调查研究,到现场进行大量的测试工作。凭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实验室的研究和测试,龚双瑾和同事们确定了我国电

信网的第一个技术体制。这一研究成果解决了我国农村通信由人工转向自动网的问题,载入了中国通信史册。
龚双瑾说,我这个人“兴奋点”少,院里给我报工程院院士,三次都没有拿到我也没什么想不开的,我总想比自己强的人多了,他们都没有被报上去,我还有什么心理不平衡。

没有历尽沧桑的容颜,没有催人泪下的话语,更没有深谙世事的藏而不露,有的只是被岁月磨砺得发光的一颗平常心——这就是我眼里真实的龚双瑾。

个人简历
龚双瑾,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籍贯上海市。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现任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信息产业部邮电科技委委员。长期从事网路交换和智能网方面的技术规范研究,主要负责研究制定我国自动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智能网等技术体制和电话交换设备的技术规范书等工作,并参与了北京、广州、大连的程控交换机引进工程。在上述研究项目中共获邮电部

科技进步一等奖4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5个。主要著作有《智能网》、《智能网技术》、《电话自动交换网》、《200,300电话呼叫卡业务》、《电信网工程》等,其中《智能网》和《电信网工程》获邮电部著作三等奖。目前正在研究的领域包括智能网、不同运营者间的网路互联互通、新一代交换机的技术规范、IP与PSTN的互通以及智能网与IP的互通等。龚双瑾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三八红旗手”,多次荣获国家机关“优秀党员”称号。1991年荣获“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