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更多的“李响” - 传媒乱弹 - 刘磊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81 次) 时间:2001-09-10 18:12:14 来源:刘磊 (传媒大亨) 原创-非IT

如果有更多的“李响”
刘磊

最近,南方某体育专业报纸的记者李响以3个月150万元(一说300万元)的天价跳槽另一家体育专业媒体事件引起轩然大波,圈内外舆论众说纷纭,但似乎是贬多于褒。其实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对于传媒业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信号。
内幕永远是传媒竞逐的对象。中国新闻史上的“名记”黄远生、邵飘萍、徐铸成当年无不是因为善于挖掘“内幕消息”而著名,成为各自媒体的招牌。今天,李响凭借自己的优势从她的采访对象那里挖到更多的“猛料”,让读者得以知道了更多的内幕。作为记者,她的专业精神,难道不应该得到我们的尊敬吗?当初申时度势把李响推向采访第一线的那家媒体,以及这次准备以天价“收购”李响的媒体,他们的做法都体现了对读者知情权的尊重,他们为了让读者知道更多内幕所做的努力,是同样值得我们肯定的。况且,不论是从道德层面,还是从法律层面来看,李响采访的手段似乎并没有逾越任何的底线,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对她的做法冷嘲热讽呢?其实,黄远生、邵飘萍、徐铸成这几位老“名记”挖内幕新闻的一些手段,在今天看来,也未见得有多么光彩。
为受众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信息(包括内幕)和尽可能深入的分析本来就应该是大众传媒的责任,或者说是天性。但在我国,由于长久以来严格的管制,使媒体已经丧失了追逐内幕的天性,没有了取悦受众的冲动,以至于“出口转内销”成了中国新闻的独特现象。只是近年以来,在新闻管制最为薄弱的体育领域,深受市场竞争压力的体育专业媒体才开始恢复这样的本性。于是,才有了李响们的出现,才使受众在体育领域享受到了比别的领域多得多的知情权。
李响天价“转会”事件发生后,曾有媒体在分析了“李响事件”的“若干受害者”后,下结论说:“李响事件没有胜利者”。其实,这个结论下得恐怕有些草率了。起码,读者就是胜利者。
我在想,如果有一天,在中国的传媒业有更多的“李响”——或者说是允许有更多的“李响”出现——不止在体育领域,那我们的报纸还用担心没人买,电视的收视率不提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