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眉批的眉批 - 灯下偶拾 - 徐世平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56 次) 时间:2001-09-25 09:07:49 来源:徐世平 (申一申) 原创-IT

关于眉批的眉批
徐世平
网上的东西,似乎有点“不入流”。写文章的人,都有一种潜在的文字被变成铅字的快感。现在,这种快感没有了。在一些“以铅字为快感”的人看来,这简直就是一种“时尚的污辱”。前些年,当网络文学在互联网上萌动,并居然也印成铅字在大街小巷流行的时候,一些自以为传统的人是愤愤不平的:“这也叫文学?”因此,很多的人,不愿意也不屑于在网上写什么文章。
网上的评论,境遇更加糟糕。在一些人看来,网上的评论,同聊天室里的颠三倒四的语言、莫名其妙的描述、无病呻吟的做派,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那都是无事可做,却舍得“用时间来消费”的人才会干的傻事。大概从1998年的年初开始,我似乎一直在网上做这种傻事。给各种各样的网站,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写一些不伦不类的东西,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体育的……说实话,我当时根本就不敢称自己的文字叫评论。在我自己的的定义当中,只有我在新民晚报当评论部主任、并给报纸写的东西,才配这个称谓,尽管那些东西并没有多少人真的会花时间看上一眼。
也许,市场是最好的检验。做了互联网,才知道用户就是上帝。一篇文章,倘若高雅得没有人看得懂,或者没有人愿意看,那与人们用来出恭的手纸又有何异?于是,我一直主张,文章应该平易近人,应该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应该有一种与人“拉家常”的味道。人家读你的文章,第一肯定不是受教育,而是在轻松平和之中,让人一笑,若是笑过之后,还会想一想,那就是天大的满足。
一份权威的资料说,中国已有2250万网民。还有人预测,三年之后,中国的网民人数将达到一亿三千万。中国也将因此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这么多的网民,他们肯定也要在网上“消费”各类的信息,包括网上的评论。因此,我到东方网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在考虑设置一个评论的专栏——“今日眉批”。现在,这个专栏,已成为东方网的一个知名品牌。在“上网族”们看来,网上的东西,大抵都是抄来抄去的。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个专栏里的文章,绝大部分都是原创。都是作者们用心与血写成的。当然,这些原创的评论,最终还是被别人抄了去,登在大大小小的网站上。环境如此,急也没用。
在这个专栏里写文章的人,大多数都是我先生辈的人。他们中的很多人,一直在传统媒体写文章,以文为生一辈子,自然也一直沉浸在铅字的快乐之中。过去,他们根本不熟悉互联网,有些人甚至都不会打字。写完一篇文章,然后花钱雇人录入,再掷入东方网的投稿箱中。他们告诉我,当他们的文字,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成网页的时候,这种兴奋,几乎就与铅字无异。现在,他们中的很多人,开始学会用电脑打字,也开始学会利用互联网来写作,也开始变得出乎意料的高产……
将这些东西印成书,仅仅是想说明,网上的评论,也可以耐着性子看一看;网上的评论,一样有自己的风骨;网上的评论,也一样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感谢龚学平同志为本书题写书名。因为他也是一个网友,也常看这个栏目的文章。

(注:本文是为东方网原创评论集《眉批天下事》所写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