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河遗骨 - 灯下偶拾 - 徐世平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72 次) 时间:2001-09-27 09:13:16 来源:徐世平 (申一申) 原创-非IT

桂河遗骨
徐世平
知道桂河,完全是因为是一部美国电影《桂河大桥》。精于电影技巧的美国导演大卫.里恩将这部影片执导成了50年代最雄伟的战争片,并一举获得1957年度第 3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下决心去桂河,也纯粹是想凭吊一下以英军战俘尼科森上校为首的无数亡灵……
桂河在泰缅边境。一座锈迹斑斑的铁桥,凌空飞架。这座铁桥,造型突兀。桥的两端是椭圆形的栏杆设计,中间却穿插着两个长方形铁栏。二战时,桂河大桥曾经遭受盟军炮火轰炸,重建时才补上了中间方形的桥段。历史的遗迹,在桥身定格。也许,只有知道这段历史的人,走在这座桥上,才会背负一种悲壮。然而,现在的桂河,游人如织,人们关心的只是桂河两岸的风景,倚在一人多高的炸弹旁边挠首弄耳,仅仅只想摄入更多的秀色而已。
离桂河桥不远的地方,有一块盟军将士的墓地。据当地人说,这块地是英国政府花钱买下来的。墓地里葬着几千名牺牲在印缅战场的盟军将士。十字架下,斜坡式的方形墓志铭,记录着死者的年龄和死亡日期。我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的驱使,让我踏入了墓地的栅栏。我曾经在桂河桥上看到一位来自欧洲的老太太,她一个人倚在桥边,环顾四周,久久不愿离去。她在凭吊谁呢?是她的情人、丈夫还是兄弟……桂河的一位朋友说,到桂河来的欧洲人,有两个地方是必去的,一个是桂河桥,另一个就是盟军墓园。
我没有在盟军墓园久留。这是因为,我听说旁边还有一个中国军人的墓地。两个墓地隔栏而置,景色却大不相同。盟军的墓园修葺整齐,看过《大兵瑞恩》大片的人,都可以从片首盟军墓地的镜头里感受到那种肃穆的氛围。然而,中国军人的墓地,似乎更像一个普普通通的陵园,传统的墓碑、杂乱的布局。有些陵墓,或许还有亲人的照料,刚刚呈上的鲜花,透着一丝清香,但更多的将士墓碑,早已没入高低不等的杂草丛中。
一条桂河、一座铁桥、一部影片,让世人知道曾经有过多少英军将士血洒疆场。但是,我却从来没有听说过,还有那么多的中国军人,也曾经在桂河畔抛下他们的鲜血和头颅……一种震憾,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问当地人,这些中国军人,属于什么番号、卒于什么战役,但没人能说清楚。尽管,桂河是一个华人占大多数的小镇,但是很多人早已不会说汉语,对那一段历史,也已是一个久远且又相当漠糊的概念。
一种渴望了解的愿望,促使我专门查阅了当年入印缅参战的中国远征军的资料。然而,资料中却鲜有桂河的字眼。中国远征军成立于1941年底,史迪威和罗卓英是最高长官,另有第5军军长杜聿明、新38师师长孙立人等将军。次年七月,远征军成立新1军,军长是郑洞国,副军长孙立人。后新1军又扩编为新1军和新6军,军长分别是孙立人和廖耀湘。从时间上判断,中国远征军伤亡人数较为集中的时段有两个,一是1942年五六月间杜聿明第五军溃入野人山,后辗转入印,伤亡万余人;二是1943年六月至九月间,日军发动印缅战区一号战役,而中国远征军应战的部属是孙立人的新一军,即李鸿新38师、唐守治新30师和李涛新22师。从地域上判断,葬在桂河的中国军人,应该隶属孙立人的新1军……还是模糊概念,还是语焉不详,心头还是一个沉重的结。
历史已翻过了五十多年。历史的、政治的、地缘的原因,尘封了许多中国人的记忆。可以想像,当年的中国军人是怎样的惊天地泣鬼神。然而,这些故事却被人遗忘了……我在想,我们真的有点愧对远在桂河的中国军人遗骨。真的。当许许多多的中国游客,仅仅冲着《桂河大桥》跑到桂河边的时候,这种感觉愈加强烈。
那一天,夜泊桂河。桂河静静流淌,凭舷而立,我却有一种莫名的冲动。什么时候,真想再次跑到桂河,小心地拨开历史的尘埃,也去写一写中国人的桂河英魂……

文章评论:桂河遗骨 - 大网怪 - 2001-09-27 11:13:54

写就的历史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从日本的教科书事件更能感受到这一点。拍就的电影更是一种文化和对历史的垄断,从美国的大片到“广东十虎”的风行一时,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历史的公正才是民族的公正!

RE:文章评论:桂河遗骨 - 自由滑翔 - 2001-09-27 12:15:07

【(自由滑翔)回复(大网怪)的大作】 任何的时代都需要一个真实的记载!不需要加上评论,也无需表明爱憎!真实的记录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灭亡,对与错由读者来评论,真与假有他人来补述。那么在这个电子网络的社会,就不会再有被掩盖的真相,也就不会再有对历史的遗忘!我想那时找回自我和放眼未来都会容易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