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掀起资本运作潮 - 金融证券 - 嘉山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32 次) 时间:2001-10-14 00:55:25 来源:嘉山 (嘉山) 原创-非IT

“银行业在行动”,近段时间,面对外资银行的“强敌将临”,国内银行纷纷挥舞起资本大旗。一时间,国内银行资本运作动作频频:上市、并购(跑马圈地)、向外资出售股权……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

虽然各行在接受采访都保持低调,但仍很难掩饰纷纷行动的讯号,中小银行更是发挥船小好掉头的优势,为了洗脱“中小”二字,都积极准备杀入资本市场。去年以来,10多家中小银行掀起了“银行上市热潮”。

自深发行以后,金融企业上市因其自身经营混乱而被暂停上市。但深发行的上市效应令中小银行对资本市场望眼欲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仅10家较大的股份制银行竭虑谋求上市,由地方城市信用社改组而成的上海银行及专业性银行烟台房屋银行也急走在上市的路途中。虽然各银行都在标榜自己上市不为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透明度、与国际接轨。”但中国的上市公司达1000多家,真正通过上市达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者实在寥寥。上市不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灵丹妙药。但上市能解决银行唯一现实问题——充实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令其规模短期内膨胀。这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竞争主体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浦发行1999年11月上市又再次打开金融企业冻结上市的政策障碍。浦发行的资本充足率随之提高至19%。资本充足率的提升令浦发行在全国布设网点得以实现。资本市场令浦发行从一个区域性银行走向全国。不仅如此,近日宣布增发的浦发行再次利用资本市场跃升一个台阶:增发募集50亿元将充实资本金,并将实行境内外并购的战略。

  十家股份制银行中最年轻、规模最小的民生银行去年年底上市,成为媒体高度关注的焦点。在媒体所谓的“银行上市年中”,民生银行成为唯一的见证。民生不仅借助资本市场实现了“撑杆跳”,更从一个不为普通大众认知的银行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上市银行。真可谓“名利双收”。上市仅8个月的民生银行如今又宣布发行23亿可转债,理由与浦发行“如出一辙”——充实资本金,做一个合格的国际竞争主体。有如此的巨大的膨胀效应,哪家银行会舍弃资本市场呢?

  华夏银行眼下正与招商银行展开上市速度赛,并表示年内可能上市。据该行董事长陆宇澄指出,华夏银行不仅盯上国内资本市场,还瞄上了国际资本市场,希望在多个资本市场游弋,练就国际赛中的强手。

  四大银行也不甘示弱,但四大银行现实的上市之路只能是中国银行或工商银行的途径。拥有庞大海外机构的中国银行将香港中银重组实现上市,并有可能将国内部分优质资产不断注入香港上市银行,以实现更大资产的上市。工商银行则收购在香港上市的友联银行,并将其重组,注入优质资产。据悉,农行和建行也正在寻求收购目标,以借壳上市。

  在银行上市途中,交行临时变换了策略,短期内专注于“引入外资股东”。“引狼入室”的目的很明确,“习其技与之对抗”。国内最大的股份制银行———交通银行决定出售15%的股权给外资金融巨头。按有关规定,交通银行可能将引入至少两家外资股东。虽然该行否认了花旗银行即将入股的消息,但这并非不可能。“需要嫁接国际技术和管理”是“引狼入室”的急迫做法。

无独有偶,上海市国资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计划将其持有浦发行和上海银行的部分股权出售给外资。浦发行董秘沈思在接受采访时称“浦发行既要并购外资同行,也希望外资同行购买浦发的股份。”

  在中国“入世”逼近的背景下,众多股份制银行无一不在谋划引入洋股东的战略,更有四大银行寻求国际战略合作伙伴,以嫁接国际金融巨头的体制,迅速提升自己的全面竞争力。
  不仅“引狼入室”,国内银行还主动走出国门,向海外进军,直接参与国际竞争。除四大银行积极扩建海外网络外,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广发行等也在力谋海外扩张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锡军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国内银行业纷纷进行资本运作,主要是银行业在面临着内忧和外患的情况下,为了应付挑战而进行的积极的探索。中国银行业根生于计划经济体制。无论是四大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都存在种种弊端,最主要的是体制问题,及由此而产生的透明度不高、冗员低效、行政色彩浓厚等问题,商业银行带着这些镣铐很难参与国际竞争。再加上WTO的临近,外资银行将进入并享受国民待遇,它也将对国内银行业产生很大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