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读中国”之百年人物榜(四) - 另眼读史 - 刘磊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10 次) 时间:2001-10-19 18:45:18 来源:刘磊 (传媒大亨) 原创-非IT

“另眼读中国”之百年人物榜(四)
(1930—1939)
刘磊 方玉萍

1930:梅兰芳
应邀访问美国的梅兰芳带着《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经典剧目在纽约等地巡回演出达半年之久,所到之处受到美国各界的推崇。卓别林等艺术家热情地与其交流,南加利福利亚大学等还授予他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梅兰芳在美国演出所引起的轰动也波及国内,在此前后他还曾赴日本和苏联访问演出。梅兰芳的出访演出,把中国的戏曲艺术带到了国际艺术界,让中国的“国粹艺术”为世界所认识,使中国的戏曲艺术和梅氏本人都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出身于名伶世家的梅兰芳在年轻时即已名噪南北,1915年后他开始致力于创演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对传统京剧艺术的表演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梅派”。梅兰芳对京剧的革新使京剧艺术更臻于如诗如画的境界,他本人也以“四大名旦”之首而称绝剧坛。

1931:杜月笙
5月9日,位于上海浦东的一个家族祠堂落成,却成为轰动上海,甚至全国的大事:参加落成典礼的有来宾上万,围观者更达几十万人。仪仗队由国民党军队的士兵以及租界的英法等国巡捕组成,中华民国国旗、国民党党旗和杜字旗作引导。蒋介石派代表前往致贺,并赠送金匾,国学大师章太炎亲撰堂记。
能在上海滩搞出的这么大动静的,自然不是凡角,他就是“海上闻人”的杜月笙。这时的杜月笙正是最春风得意的时候,要想知道这位青帮老大在上海滩有多大的权势,可以数数他身兼黑白两道的多少职务:上海地方协会会长、全国轮船业公会理事长、证券交易所理事长、中国银行等各大银行的董事、《中央日报》常务董事、世界书局董事长,据说竟有100多项。有人戏称,上海有多少行业,杜先生就有多少职务。

1932:叶圣陶:
作为文学家的叶圣陶,在1927年完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倪换之》。而作为语文教育家,1932年则是他事业的又一个高峰。这一年,由他主编的《开明小学国语读本》出版。这本教材是新式语文教科书中影响最大的一本,出版后重印40余次,其中的许多文章至今仍保留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
也许是早年从事国文教学的缘故,叶圣陶在他处于文学事业颠峰之际,转而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为中小学生编写教材。他一生编撰语文教材十多种,直到解放后,他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等职务,仍然在语文教育领域孜孜不倦地耕耘。
叶圣陶在教育、文学、出版方面的成就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真正的宗师。

1933:邹韬奋:
1933年,一份名叫《生活》的周刊每期销数达到15.5万份,创下了中国杂志发行的空前纪录。创造这个纪录的就是这份杂志的主编邹韬奋。
《生活》周刊创刊于1925年10月,本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刊物,当时销量仅2000多份。次年即由邹韬奋接编,他用十几个笔名分担《生活》的几乎全部栏目。他主持下的《生活》周刊,是由谈生活而谈社会,由谈社会而谈政治,从而使这份讲“进德修业”的生活刊物,转变为“材料内容尤以时事为中心,希望用新闻学的眼光,为中国造成一种言论公正评述精当的周刊”。“言论要作人民的喉舌,新闻要完全作人民的耳目”,这是韬奋办刊的理念,正是凭借着这样的信念,韬奋确立了他作为著名政论家和出版家的地位。
1932 年他又在《生活》周刊的基础上创办了生活书店,以后发展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和马列著作的重要文化阵地。这也是著名的三联书店的前身之一。
由于韬奋的政论不容于当局,所以他主办的《生活》周刊及后来所办的刊物屡屡遭禁,他本人也六次流亡,并曾入狱。1944年7月21日,邹韬奋病逝于上海。

宋子文:
身兼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的宋子文,在1933年进行了为中国经济建立独立财政基础的努力。他主持下的“废两改元”工作,以及在此前进行的建立中央银行、裁撤厘金、建立预算制度等都是在中国经济史上有深远影响的举动。
宋子文的大姐宋霭龄嫁给了孔祥熙,二姐宋庆龄是孙中山夫人,而妹妹宋美龄则成了蒋介石的夫人。由于这些关系,宋氏家族成为民国时期最有权势的家族之一。宋子文为建立中央财政制度的努力,使他博得了中国财政改革家的荣誉,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在短短时间里聚敛起数不清的财富,西方的评论家把宋称作为“中国的摩根”。与宋子文家族财富同时增长的,是所谓“官僚资本主义”的成长,这种“官商合一”的怪胎最终腐蚀了中国经济。

1934:史量才:
11月13日,在沪杭公路上发生一起谋杀事件震惊全国,死者是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
的《申报》老板史量才。史量才在1912年购进《申报》后苦心经营,使这家创刊于1872年的老报馆焕发出新的活力。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报业大战,《申报》的发行量从1912年的日销7000余份增长到30年代日销15万份,这也使史量才成为全中国最大的报业巨子。
巨大的发行量使《申报》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左右舆论,也就备受政府当局的关注。可《申报》偏偏在言论上偏离政府的轨道越来越远,特别是激烈抨击蒋介石的内战政策,终于使蒋介石忍无可忍。据说,在史量才被杀之前,曾被蒋氏召见。蒋介石威胁他说:“把我搞火了,我手下有一百万兵!”,可史量才不卑不亢:“我手下也有一百万读者”。到这时,史量才的死似乎已是不可避免了。
史量才以其一死坚守了报人的良心。他死后,《申报》仍然继续存在,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才停刊。

1935:阮玲玉与胡蝶
3月8日清晨,当红影星阮玲玉服安眠药自杀。这位在黄色小报重重舆论攻击下选择以死抗争的影星在遗书中留下了“人言可畏”的血泪控诉。
年仅26岁的阮玲玉在30年代初即已跻身一流影星的行列,她在其不到10年的演员生涯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受压迫的妇女形象,有人统计她在银幕上曾4次自杀。就在死前一个月上映的电影《新女性》中,她还扮演了一位不堪旧社会侮辱而自杀的女音乐教师,但谁也没有想到生活中的阮玲玉最后也会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阮玲玉之死震惊了影坛内外,连鲁迅也愤而著文《论人言可畏》,怒斥黄色记者及报刊。
30年代的中国影坛,是群星闪耀的年代,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除了阮玲玉外,还有一个就是胡蝶。胡蝶是明星电影公司的首席红女星,她在《啼笑因缘》、《姊妹花》等影片中的出色表演,使她红极一时。1933年,上海的《明星日报》发起评选“电影皇后”,结果胡蝶以2万多张选票荣登“后座”。而在2年前,胡蝶就曾吸引过全国舆论的关注。那是在“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传出事变当夜张学良正与胡蝶欢歌对舞于北京六国饭店。虽然张、胡二人都矢口否认有过此事,但一时间,他们都遭到国人谴责,著名学者马君武还写下了著名的打油诗:
赵四风流朱五狂,
翩翩胡蝶最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
那管东师入沈阳。
但与阮玲玉不同的是,胡蝶直到60年代还活跃在台湾影坛。1989年,胡蝶在加拿大温哥华病逝,享年81岁。

1936:张学良
身负国恨家仇的张学良终于不忍看见蒋介石一再退让,将一寸寸国土向日本人拱手相让,于是在1936年底以最极端的方式——兵谏,逼迫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停止内战。
在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之初,他也许并没有预料到此举将成为中国现代史的一个转折点。对此,中共方面评价为:西安事变使中国开始从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变。而蒋介石却在他日后所写的《西安半月记》中哀叹道:
此次事变,为我国民革命过程中一大顿挫:八年剿匪之
功,预计将于二星期(至多一月内)可竟全功者,竟坐此变
几全隳于一旦。而西北国防交通、经济建设,竭国家社会数
年之心力,经营敷设,粗有规模,经此变乱,损失难计。欲
使地方秩序、经济信用规复旧观,又决非咄嗟可办。质言之,
建国进程,至少要后退三年,可痛至此!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主动送蒋介石回到南京,并接受了蒋对他的惩罚,被长期囚禁。晚
年的张学良皈依基督教,并移居檀香山,但他对自己一手发动的“西安事变”一直三缄其口。

1937:佟麟阁、赵登禹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向北平发起总攻。战斗中,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长赵登禹在北平南苑同时牺牲。
佟麟阁早年投冯玉祥部,累升至师长。1933年,冯玉祥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时,就任第一军军长兼察哈尔省主席。“七七事变”发生后,他抱“马革裹尸,以死相报”的决心与敌血战。
赵登禹也是从冯玉祥的西北军中成长起来的将领。1933年在长城抗战中,当时还是旅长的赵登禹就曾率部在喜峰口重创敌军,其大刀队令敌军闻风丧胆。1937年7月28日殉国时年仅39岁。
佟麟阁和赵登禹殉国后,国民政府追赠他们为陆军上将。为纪念他们,北京有两条路分别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直到今天,那两条路仍然叫“佟麟阁路”、“赵登禹路”。

1938:李宗仁
虽然10多年后,李宗仁取代蒋介石,当上了“代总统”,登上他政治生涯的顶峰,但他一生真正的辉煌是写在1938年。这一年,他一身戎装,站在台儿庄站牌前照片刊登在国内
外许多报纸的头版上。从这张照片上,人们读到了一个中国将军的意气风发。而给李宗仁带来这一切荣耀的就是他指挥的台儿庄战役。
北伐战争之后,这位桂系领袖与蒋介石几乎打了10年的内战。抗日战争的爆发,使李宗仁与他的宿敌走到了一起,担任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并兼安徽省主席。台儿庄一役使他名扬天下,1948年,李宗仁当选为副总统。次年1月,在蒋介石下野后任代总统。10月离开大陆,到了美国。1954年,被台湾的蒋介石免去“副总统”之职。1965年回到大陆,1969年逝世。

1939:薛岳
50多年过去了,知道薛岳这个名字的人或许已经不多了,知道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大规模歼敌的战绩大部分是由他获得的人恐怕就更少了。但在当时,他却是侵华日军最畏惧的对手。1938年万家岭一战是武汉会战场中最惊心动魄,也是战果最辉煌的一场战斗。这一仗也使薛岳获得了“百战名将”最初的声誉。
抗战中,薛岳在很长时间里,都统帅着50多个师,在长江方面最重要的第九战区独当一面。1939年,薛岳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临危抗命,坚守长沙,结果一举歼灭日军4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中少有的大捷。1941年、1942年,薛岳率领第九战区官兵又先后与日军进行了第二、第三次长沙会战。特别是第三次长沙会战,重创日军,取得了珍珠港事变后同盟国部队的第一场大胜仗,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同盟国中的地位。
可就是这样一位“百战名将”,却在后来的国共战争中,被解放军一败再败。也许,再天才的将领在民心所背的战争中也无回天之力。

(欲转载此系列文章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