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读中国”之百年流行(三) - 另眼读史 - 刘磊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08 次) 时间:2001-10-26 17:08:50 来源:刘磊 (传媒大亨) 原创-非IT

“另眼读中国”之百年流行(三)
刘磊 方玉萍

30年代的“流行”:

月份牌:上海无疑是那个时代时尚的发源地。电影、流行歌曲的勃兴使上海滩成为盛产明星的地方,而作为“明星工业”的副产品,以美女图像为主要内容的月份牌在商家的推波助澜下达到鼎盛。当时月份牌画家的每幅稿酬最高可达800大洋,自然令不少一流画家也趋之若骛。普通家庭以张贴月份牌为时尚,商家以月份牌为广告媒体,使得月份牌在30年代流行一时。

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5月,电影《风云儿女》在上海放映。今天,这部电影已被人淡忘,但片中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却被一代代中国人所传唱。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这首歌以雄壮激越的旋律抒发了国人在民族危亡关头的心声,令每一个中国人热血沸腾,所以迅速在华夏。“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全中国都在传唱着同一个声音。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的电台定期播放《义勇军进行曲》,以激励全国人民的抗日激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义勇军进行曲》更是被确定为国歌。这首歌的曲作者是年仅24岁的聂耳,可就在当年7月17日,他完成这首不朽之作后不久,在前往苏联路过日本横滨游泳时不幸溺水遇难。天才的作曲家过早地结束他的生命,但在他短暂的艺术生涯里却为后人留下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卖报歌》等经典的作品。

《天涯歌女》:据说,30年代的上海滩放映的好莱坞影片只比美国晚一个星期,以至于日本和南洋富商以到上海看电影为时尚。但这并没有妨碍中国自己电影的繁荣,30年代同样是中国电影业的黄金年代。不仅是“星”光灿烂、佳作迭出,而且一批电影插曲随着电影的上映而广为流传,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
《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便是出现在1936年影坛的两部杰作,而《马路天使》的插曲《天涯歌女》更是传唱一时,成为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经典作品。
正是在这两部电影及插曲中诞生了被誉为“金嗓子”的明星周旋和日后中国电影的首席男影星赵丹。

《西行漫记》:1938年,有一本书在中国内地和东南亚华侨聚居地不胫而走,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被这本书所鼓舞,奔赴延安走上抗日道路。这本神奇的书就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西行漫记》。
斯诺是第一个到陕北采访的外国记者,他于1937年10月在伦敦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此书是他在1936年6月冒险采访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根据地的记录,也是第一部忠实报道红色根据地实况的长篇作品,绝大部分素材都来自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
该书出版后,迅速传遍全球,美国有评论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的发现一样,是震惊世界的成就”。4个月后,该书在上海出版,但为逃避国民党的检查,改了一个较为隐晦的书名——《西行漫记》。

黄河大合唱:1939年3月,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完成。2个月后,在延安纪念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一周年音乐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演出了这部《黄河大合唱》。在激昂的歌声中,会场沸腾了,观看演出的毛泽东也连连叫好。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岗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豪迈的歌声唱出了中华民族魂,唱出了中国人抗御外侮的决心。从此,这部作品成为延安各类音乐会的必演节目,从重庆归来的周恩来在听过之后也称赞是“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渐渐地,《黄河大合唱》从延安传唱到全国,成为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的“红色经典”。

(欲转载此系列文章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