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  镜头的背后 - 许枫 - 许枫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520 次) 时间:2001-11-01 15:04:48 来源:许枫 (枫之声) 原创-IT

国内数码相机市场逐渐热闹起来了,尤其是从9月7日到9月18日,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三星、松下、富士、柯达四家品牌厂商先后粉墨登场。三星请来了韩国明星当形象代言人并在北京举行大型路演;富士在主题为“引领数码新生活”新品推介会上一口气推出四款新品,并透露将随后推出一款35万像素价格不到1000元的新品;柯达在与海鸥合资项目举行的开业典礼上正式启动其数码相机本地化生产计划,同时宣布其产品已取得了内销权;索尼、佳能、美能达等厂商的“新利器”也纷纷亮相,大举参战。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这么多的厂商做出如此之大的举措呢?在这场精彩纷呈的大戏幕后又是什么样的一个剧本呢?
真正的剧本
在这台精彩纷呈的大戏的幕后有一个真正的剧本,蕴含的是所有情节的来龙去脉。
台前有因果
是谁导演了这出大作?是市场!而他如此安排剧情也是有原因的:数码相机市场还处于培育期阶段,只有新品迭出才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只有不断炒作新概念才能让这种新产品为大众所接受。国内市场尤其如是,不管是消费群体、消费模式还是市场份额都很不成熟。
索尼(中国)有限公司传媒·公共关系科的蔡雷雷认为:“从国际数码相机市场发展的趋势来看,只有个人用户大幅度增加,占整个市场份额相当大一部份时,才是数码相机市场进入成熟期的时候。”而佳能香港有限公司北京驻在员事务所照相机及摄像机制品产品支持科的马志军则说:“在国外,用户都是家里有电脑所以需要数码相机,然后他们或者买打印机输出照片,或者把自己的照片贴在网上让亲友欣赏,或者通过E-mail的形式传输给亲友,确实有一种非常成熟的消费模式,但是在国内并没有形成这种模式。而且,国内基本上都是商业用户,个人用户只是占很小的一部份。”从市场份额来看,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的数码相机销量一直都是在翻番上长,但在全球市场还只是占很小的一角,大约1.5%左右。
是什么因素制约着国内数码相机的销售呢?第一,是国内的消费水平,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机型的价位还远高于普通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第二,是国内的应用环境,个人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程度还远没有达到数码相机普及所需的基准;第三,国内普通消费者对数码相机的需求及认知度并不是很强烈。
潜藏的主线
这是台前所能看到所能听到的因果关系,可是仅止于此吗?这些理由足够以支撑各大品牌在国内市场如此郑重其事大动干戈吗?足以让富士率先在中国公布其四款新品的推出,并在苏州建立工厂实行其产品的本地化生产吗?足以让柯达的数码影像部主席史兆威先生从今年六月份以后每个月来到中国一次,并在美国航班禁飞的情况下依然绕道加拿大、日本,辗转前来上海参加柯达与海鸥合资项目的开业典礼吗?我想还是不够的!在这场大戏的幕后还有更深层的缘由,至少还有两个支撑点:其一,上半年不管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相对于去年来说可谓是“淡季照淡,旺季不旺”,最近有许多类似于“日经市场调查”的结果表明,与去年相比,2001年全球数码相机产量预计将增长38%,达到1873万部(与美国InfoTrends Research Group公司的数据基本一样),虽然这个数字比起个人电脑及相关设备来说依然有些高不可攀,但比2000年创下的增长122%要低很多。这组数字的背后意味着的是大多数厂商都没有实现去年原定的目标,柯达的史兆威先生和富士摄影器材有限公司数码及存储媒体部高级营业经理何焕钦先生在阐述他们最近的市场活动最主要是“按照公司的计划在走”的同时,并不否认有“今年上半年市场的影响因素”在内!其二,相对于呈现疲惫状态的国际市场,中国市场还保持一个算是强劲的增长态势,这一点似乎并不需要任何数据来做佐证,市场的事实胜于一切。
没有人会不着急,也没有人会放过这个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很大商机的市场!这才是这场大戏幕后真正的因果关系吧?
我们只是配角
感谢海鸥!
中国消费者是这台大戏唯一的观众,可是我们却很难从折子里见到“国人”的身影。难道说这出作品没有“国人”的参与?我想不是的!舞台在中国,至少搭台的敲豉的吹吹弹弹的,或是趴在棚上打灯光的,应该都是我们的“人”,只是我们的“劳动”在各“大腕”光辉的映照下难入法眼。我想不是的!不管是目前各品牌厂商在国内的营销人员、工厂的员工、渠道商,还是这些工厂要实行本地化生产所需的周边供应系统里面,随处可见的都是我们的“人”,只是他们所有的一切叠加起来都没有任何一个品牌“大”。
所以我们要感谢海鸥,至少他在里面演上一角儿,即使只是配角,第一配角!
拯救上游供应系统
9月20日,在中央电视台的录影棚里,我问柯达的史兆威先生:“目前国内有很多企业,尤其是IT企业想进入数码影像这个领域,他们究竟要怎样做才能在这个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史先生很认真地回答了我的问题,其中还提出了一个建议:“我觉得这个市场有很多商机是可以一起共享的,比如我们在上海与海鸥的合资厂周围就有很多,他们可以到这里来生产一些元部件和一些其它的产品,因为我们要实行本地化生产也需要周边有一套很完整的上游供应系统。我们在日本的工厂就是这样的,周边有很多当地的厂家和我们一起发展一起分享这块市场,他们使用我们认可的某些技术和标准在生产数码相机的元部件。”
只做上家?
我理解他的意思,国内的企业目前在数码相机领域都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为这些国际知名品牌制造其本地化生产所需的上游产品的方式,来与他们共享这个市场所带来的利益。即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还是改变不了自己的配角地位,或甚至只是一个跑龙套的,但是这的确是一条正确的路线。我想日本品牌在数码相机领域的崛起与柯达早年在日本建设自己的工厂应该不无关系,那个举措的确带动了日本相机产业的发展,可是我依然想起另外的一个场景。
同月15日晚,我在广州天河城旁边的一家咖啡屋里面与三位朋友聊天,其中一位是我原来在广东的同学,另俩位刚从台湾赶过来,他们俩都是在台北郊区开电子元件厂的,生产的产品都运到美国由当地的IT企业进行加工组装后销往全球。据言生意一直不错,利润也颇为可观,只是那天晚上他俩都哭丧着脸忧心忡忡,同一个理由:“9.11恐怖活动”以后美国航空全体禁运,他们积压在货仓里的成品也只能堆放着,更不幸的是这两天他们一直听说“纳莉台风”将在台湾登陆,老家的人正忙着防洪,如果真的降下豪雨,所有的货物可能就会全泡在水里了。其中的陈先生讲:“像我们这种情况的在台北有很多。”
9月17日下午,我在北京机场准备赶往上海参加柯达与海鸥合资项目的新闻发布会,听到广播里传来的消息,“纳莉台风”于16日深夜登陆台湾,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次日,我从朋友处辗转得到确信:那两位台湾朋友的货真的被水淹了,当地与他们有相似遭遇的人为数不少。这是OEM时代的悲剧!悲剧产生的根源是供应链的松散,这在平常也许不会有太大的感觉,但只要其中的任何一环稍有差池,造成的结果却是惨不忍睹。很久以前业内就流传只一句话:“美国打一个喷嚏,台湾就会感冒。”这一次我才算领略了一番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向“前线”整合
上海已经成为我国的数码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在那里将会有更多的“柯达”到来,我们该如何做呢?我们完全可以作为他们的周边设备供应链的组成部份,但是如果有一天这些“大腕们”打个喷嚏,我们依然会集体感冒!周星驰出道之初也是一个跑龙套的,但是在那个过程里,他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地学习演艺技巧,所以今天我们才有《大话西游》、《鹿鼎记》、《龙的传人》等大作可以欣赏。我想我们不能满足于作包装盒、外壳一类最最周边产品的提供者,而是要逐步地朝重要元部件的生产转型,这是后端供应链的重心。但还不仅于此,随后应把握市场时机向下游市场作“前线一体化整合”,创立自己的品牌,形成以自己为核心的供应系统。
起这个标题,我想了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的企业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所谓的“上游供应系统”,更谈不上“拯救”了,但我最后还是决定用它,只是想给有志涉足数码相机领域的企业提个醒。在国内的IT业里,我们有不少产业吃过这亏了,没有自己的前端产品,没有真正上台演绎的机会。也许有人会说,那么我们可以先有自己的品牌而后再去寻求核心技术,我想国内的彩电行业里如果有一家厂商已经能够自主生产显像管的话,那么国内的彩电市场就不会是今天这样的局面!
我依然想感谢海鸥!为了海鸥照相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立喜先生的一句话,“我们在数码相机生产上探索了四年多了。”一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的追求,也许只是得到一个配角的“戏份”,但是他们拥有了与柯达合资的“达海厂20%的股份,真正的有机会去学习数码相机生产核心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
数码冲印的魅力
“解决数码冲问题对数码相机的销售,尤其是个人消费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反对这种说法。在柯达的一份“消费者意见调查”结果当中,消费者对于数码相机的抱怨,位居第一的是“把照片从数码相机中转移到计算机的这个过程非常复杂”,位居第二的是“冲印数码照片非常困难”。个人消费者拍照片总是有很大一部份需要冲印出来,成形的照片才是我们会拿出来与亲友共享的,但是热升华打印机,甚至喷墨打印机,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都还是比较昂贵而难以承受。
在国内市场数码冲印的魅力更是光芒四射,个人计算机和网络还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数码相机在个人消费者的生活中似乎没有太大的用武之地,但是数码相机却有两点十分“优秀”的表现,其一是不用胶卷,这对于经常拍照的一般个人用户是一个十分可观的节源开支;其二是数码相机的现拍现看,对于没有掌握太多摄影技巧的个人用户来说绝对有致命的吸引力。如果数码冲印也十分方便的话,这两点优势将会表露无遗。但很显然并不是所有的数码相机厂商都有倡导这种潮流和角逐这块领地的“实力”,柯达和富士这两个传统的“胶片巨头”才是最佳的人选,这又是一个我们不得不扮演配角的段子!
富士在今年年初推出了其数码冲印设备――“魔术手”,并正式打造其全新的冲印店系统,名之“富士激光冲印店”。在六月底富士举办的一次媒体座谈会上,富士摄影器材有限公司市务总监黄国荣向记者解释,当时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原有的富士冲印店已经泛滥了,其中经营者也良莠不齐,服务品质和服务素质都与富士的形象不符,我们希望借此重新整顿一下这个系统。所以我们将非这个系统的有意加盟者引进来,以竞争来促使这个系统的完善,以便能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冲印服务。”而在9月7日富士的新品推介会上记者从该公司的何焕钦处了解到,他们的“魔术手”在全球的销量已经超过4000台,国内占了近10%。400台机器装备了400家数码冲印店,这个数字与富士的传统冲印店相比起来,无疑是微不足道的,却极大程度地缓解了数码照片冲印难给数码相机的销售带来的负面影响,半年多来富士在国内数码相机市场上的突出表现,这400台机器所起的作用是很难估量的!
在这次与柯达全球副总裁史兆威的对话过程中,他不只一次地提及“现在数码相机的竞争不是在于单纯地增加相机本身的技术含量,而是要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一整套的数码影像解决方案,这其中包括捕获影像的数码相机和影像的网上应用,也包括最终的输出,也就是冲印。”也许柯达在美国通过它的下属公司――Ofoto在数码冲印领地上取得主导地位,但是在国内市场他们无疑是落在富士的后面了,我们到目前为止还很少见到柯达的数码冲印店。与富士的作法不同的是,史先生很强调一点希望“借助我们在国内现有的快速冲印店系统,为消费提供快速方便的数码照片冲印服务。”同时他阐述了柯达的观点,不只是想建设这些“点”,而是要更进一步地建立起基于互联网的区域冲印服务网络,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拿到自己想要的照片”。
国内的数码相机商家并没有忽视数码冲印这一新兴业务所带来的商机,和北京同傲天成的副总经理张涛有同样打算的人并非少数,他们都想通过向富士或者柯达这样的设备提供商购买数码冲印系统涉足这一领地,即使是配角,但还是会有非常丰厚的“戏金”作为酬劳的。
市场细分之路
2000年以前的数码相机市场是一片“混战”,各厂商都没有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区分出不同的市场,而是“搅和在一块扭打”。 经过2000年一年的市场培育,该市场开始进入快速成长期,产品划分为高中低档的迹象已经逐步明朗。2001年3-5月份,厂商们均对自身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和渠道策略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三个不同档次的市场区域已现雏形。到了9月底,市场细分基本定型:200万像素以下的产品划入低端市场,开始走向平民化;200万-300万像素的产品归属于中端市场,虽然价格大幅度下降,但由于处于中间处置,“高不成,低不就”的,表现得有些尴尬;300万像素以上的产品称之为高档产品,呈现出两极分化趋势,一类向着高性价比的商用产品发展,另一类向着更具专业化的专用摄影领域市场拓展。
同时,CCD与CMOS两种不同的技术市场上的表现也出现了变化,CCD依然占据高端市场,低端市场上CMOS几乎是一统天下,尤其是销量巨大的低于100万像素的产品,而在中端市场上CMOS开始崛起与CCD呈现出角逐的态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佳能的EOS D30相机。
低端产品趋向平民化  这个档次的产品目前已经突破了3000元大关,厂商俱以低价策略角逐个人用户市场,市场定位十分准确鲜明,外形设计时尚、使用方便。其代表产品有柯达的DC3200和MC3、奥林巴斯的C-1入门机、索尼的P30,在这块领地上,我们的国产品牌如海鸥DC-350还拥有“同台演出的殊荣”。
这个档次的产品基本上是通过IT渠道和消费电子渠道流向市场的,通过传统相机渠道销售的份额很小,究其缘由,正如上海美能达光学仪器有限公司数码市场开发部市场推进担当经理张加国所说的:“传统相机经销商对这类产品有排斥倾向,因为这部份产品是目前真正威胁到传统相机销售的,所以他们在市场推广方面并不积极。”
  中端产品表现尴尬 该档次产品的平均价格也突破了4000元大关,在年中进行策略调整时,大多数厂商都认为它可能会成为今年数码相机的主流产品,极具竞争力,但是经过数个月来的市场考验证明,其市场表现力实在欠佳,尤其是在国内市场上,正如富士的何焕钦所说的:“现在的销量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夹在中间的确有些难受。
   高档产品呈现两极分化趋势  受到用户群体需求的影响,这个档次的产品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其中一类向着高性价比的商用方向发展,价格均在7000元左右,价格下降的趋势增强,对中端市场冲击十分严重;另一类则向着更具专业化的专用摄影领域市场拓展,这类产品的价格均在万元以上,价格昂贵,但性能卓越。在这两种需求的推动下,各厂商均对高档数码相机产品线进行了拓展,奥林巴斯和索尼高档数码相机产品线齐全,涵盖了商用和专用产品;佳能和富士在原有高档产品基础上,推出新品拓展其高档产品线。
该档次的产品销售也带有十分明显的特点,尤其是其中的商用机型,佳能的马志军这样阐述:“很多时候会涉及到系统集成的领域,要为用户提供提供软件与增值服务。我们在国内发现了很多单位,做一个系统会需要一个数码相机作为输入设备,但是需要合作,他们做软件,我们提供硬件并把硬件的开发平台给他们,然后他们才能把我们的硬件插到系统里去,这样如果做出一套来作为样板,大多可以在全国普及几百套,甚至几千套。”(更多产品与技术的相关信息请见同期的“产品与应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