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数码真的来了 - 许枫 - 许枫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543 次) 时间:2001-11-01 15:06:09 来源:许枫 (枫之声) 原创-IT

9月18日,伊士曼柯达公司与上海海鸥照相机有限公司合资生产数码相机的项目正式启动,其新工厂――海达全面投产,柯达的高级副总裁数码影像部主席史兆威于同日访华并主持了该项目的开业典礼。
1998年柯达投资12亿美元在中国的传统感光行业,随后也把数码相机的组装线带到上海的柯达独资厂来了,但是在这里生产的数码相机只能供应国外市场;今年6月9日,柯达与海鸥就数码相机生产项目签订了合资备忘录;9月18日,柯达数码真的来了,把其最核心型号的产品带到他与海鸥的合资厂――达海中来,并开始其数码相机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工作。
记者借此机会就柯达在我国的投资策略、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渠道、国际数码相机核心技术走向及其对国内市场的看法作了深入的采访。
柯达(中国)是一个中国公司
记者:在贵公司的全球战略中中国市场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史兆威:对于柯达公司各个方面的业务来说,不管是消费类产品,还是商用产品,中国市场对于柯达公司都代表着最大的一个发展机会,这里是我们最大的市场之一。
记者:柯达在中国的投资策略是以什么为重心的?
史兆威:正如我在今天举行的数码相机合资项目开业典礼上所表明的一样,我们现在准备在中国上海建设一个柯达公司全球数码相机绝大部份产品的主要生产中心,生产的产品不仅会有10%供应中国市场,而且会供应全世界的柯达市场。现在我们在合资企业准备生产的第一款数码相机――DX3500,是EasyShare系列的第一款产品,而达海将会是这款数码相机全球唯一的生产厂,我们在今年的晚些时候还会把我们的另一款数码相机――DX3600拿到这个合资厂来进行生产,这两款产品是柯达数码相机最为核心的型号。
记者:你们是把真正的核心技术带过来,不是只引进一套组装生产线到达海厂来呢?
史兆威:这个合资厂目前只是组装我们核心型号的数码相机,同时我们也开始了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工作,但随着生产规模和经验等方面的不断提高,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在这里做更多研发工作。只是这个前景不可能马上成为现实,因为在生产数码相机的很多工作当中,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需要事先来培养一个非常完善的供应商体系,能够为我们提供本地化生产的那些零部件。
记者:柯达与海鸥在这次合作的达海厂中各自的股份比是多少?柯达在这个项目中的投资总额是多少?
史兆威:双方的股比是这样的,柯达占80%,海鸥占20%,投资总额是500万美元。谈完这些数字以后,我想说的是,传统感光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而数码影像行业却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行业,所以我们不能以投资额的多寡来判断这个项目的真正意义,而是应该看这个项目背后所具有的战略性意义,我们所带来的将是最好的产品、最新的技术和最优秀的管理、生产经验。
记者:你们为什么会选择海鸥作为你们在中国的合作伙伴?
史兆威:首先,我们并不是第一次跟海鸥公司打交道,在传统相机的生产方面双方就有过合作,而且合作非常成功,合资方关系非常良好,现在这个项目只是在原有成功的合作基础上扩大彼此的经营和合作范围;其次,海鸥公司有非常强的传统相机制造能力,而数码相机不仅仅是一种IT的设备,它不仅有电子的部份,还有光学技术的部份,在这方面海鸥公司能为我们的合资企业带来非常有益的经验;第三,我们与海鸥合作就等于是跟上海市政府合作,而上海市已经被中央政府指定为中国的数码生产、研发基地。
记者:我们知道日本的数码相机市场比较成熟,数码相机厂商也比较多,而且都相对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开发力度,有的也在国内设立了工厂,作为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你们是怎么看待日本厂商的这种策略?
史兆威:我们一直都非常尊重我们的竞争对手,因为他们也是非常有能力的,同时他们有些公司在消费电子行业有非常强的背景,但是柯达公司现在要做的就是在中国做一家中国的企业做一家中国的公司,我相信没有一家日本的企业会同样这么做。我们对中国市场是有长期承诺的,我们会在中国市场寻求长久的发展,1998年柯达投资12亿美元在中国的感光行业,为中国的感光行业重新焕发活力发挥了关键作用,现在我们又在上海建立一个生产柯达全球数码相机部份产品的重要基地,我想随着这个项目的深入推进我们会在这个市场上取得应得的优势的。
记者:说到传统感光行业,柯达是其中的“胶片巨头”,现在投入大量资金到数码影像领域中来,是不是意味着从自己的左手中把钱抢到右手来?
史兆威:我这么说也许会使很多人感到很惊讶,其实传统的影像行业中的很多技术在数码影像行业中也是可以使用的,两者并没有存在互相抢钱的问题。数码相机是信息成像技术的一个产品,信息成像就是信息行业和影像行业结合的一个行业,它是在过去一百多年的传统影像技术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谈到传统相机与数码相机的关系时我们不应该认为“数码相机将最后取代传统相机”,确实会有一些替代的情况,但更多的情况是数码相机会把影像行业朝着一个新的领域推动,为影像行业带来一些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并对影像市场的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冲印服务推动销售
记者:正如你刚才所说的,数码相机既是PC外设,又是摄影器材,也是家用电器,其市场定位很不明确,渠道商们有时候感到很困惑,你们厂商是否也感到同样的困惑?
史兆威:数码相机市场定位的困惑,实际上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产品类别的含盖范围是多么的广泛,发展机会有多么广阔。在其它地区的市场,我们不仅仅通过传统摄影行业的渠道销售数码相机,而且利用IT渠道和消费电子产品的流通渠道,比如在美国,我们通过IT和电子消费渠道销售量远远超过通过传统摄影行业渠道销售量。中国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市场,还不太成熟,我们现在也无法假定中国肯定就会按照美国市场发展的路线来走,现在来谈最终我们会采取何种渠道、销售策略恐怕也为时过早。但是所有这些最后都说明了我一直都强调的一点,就是为了在这个市场上能有正确的战略,我们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本地合作伙伴。
记者:你觉得解决数码照片的输出问题对于数码相机的销售有什么样的帮助?
史兆威:解决数码影像的输出对于数码相机的销售无疑是会有帮助的。最后打印出来的照片才是我们会与亲人朋友共享的东西,它是一种社会货币。我们在进行消费者意见调查的时候,消费者对于数码相机最大的一个抱怨就是把照片从数码相机中转移到计算机中的这个过程非常复杂,第二个抱怨就是打印数码照片非常困难,而用喷墨打印机输出照片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还是比较昂贵而难以承受的,因此提供完善的数码打印网络对于数码相机的销售一定会有促进。
记者:柯达胶卷在中国市场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柯达专卖店的“遍地开花”,那么数码影像是否也会走同样的路子?
史兆威:应该说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现有的柯达快速彩色冲印店系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网络,消费者可以十分方便地把他们的数码影像、数码照片在这些店当中打印出来。
记者:他们是拿着相机到店里去冲印呢,还是用电子邮件的方式邮寄过去呢?
史兆威:我们的想法是这两种方式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种。
记者:但是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柯达的数码冲印店是很少见的,在这一方面你们是不是比竞争对手走晚了一步?
史兆威:实际上柯达在这个领域是领先的,在美国有关的调查结果是我们的子公司――Ofoto占有这个市场的60%的份额。另外我们还和美国最大的互联网内容服务供应商――美国在线有一个照片打印的合作项目,这是在美国在线这个平台上运行的,但是实际上是我们柯达公司在运行这个系统。
记者:这个冲印系统在中国是不是刚启动?
史兆威:是的,还是处于早期的建设阶段!我想讲一下我们对于数码冲印服务的设想,你可以把你的照片以电子文件的形式上载到你在冲印服务网络上的帐号里面,这样你的亲人朋友都可以随意浏览,也可以跟直接向打印商买冲印出来的照片。建立区域性网络对于服务消费者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如果你将来到美国去留学,你可以用数码相机拍出照片并在网上建一个相册,这样在国内的亲人就可以看到你的相片,需要的话你还可以在上面加一句话“我的钱不够用,快寄点钱过来!”数码冲印为消费制造了非常多的可能性。中国目前的数码冲印还是处于一个非常早期的发展阶段,但是我们认为尽早地界入这个市场、开发这个市场并寻找一个本地的合作伙伴是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的。
什么是数码相机的核心?
记者:现在外界有很多传言称柯达的数码相机中有一部份CCD是采用其它厂商生产的,是否有这一回事?
史兆威:我们确实和其它厂商一样会购买在民用数码相机上面应用的部份CCD感光芯片,但是在高端的CCD和CMOS感光芯片开发方面,我们都拥有一些领先的技术。
其实,如果把数码相机的生产当作一个基本上的组装的话,那么进入的壁垒应该是比较低的,尤其是民用数码相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厂商那里采购各种各样的原部件,包括CCD感光芯片、微处理器、镜头组件等等,然后进行组装。但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些行业杂志在评比各种品牌的数码相机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有这种评论,“柯达的数码相机和其它品牌的数码相机使用的是同一个厂商生产的感光芯片或者说镜头,但是拍摄出来的影像的质量却比其它品牌要好。”这是为什么呢?当信号从CCD感光芯片上传输到数码相机其它部份的时候,这期间要经过一个非常复杂的涉及到很多方面的信息处理过程,这其中包括了对于CCD里面的红色、绿色和蓝色三种信号的内差值运作、调整色彩的空间、调整曝光值等等一系列的信号处理工作。柯达的技术创新就是集中于使这个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能够达到最优化的结果,我们的数码相机之所以能够拍出比其它品牌的数码相机更优质的图像,原因就在于我们有更先进的数据处理芯片方面的技术。
记者:你觉得CCD跟CMOS这两种技术哪一种会成为将来的潮流?
史兆威:实际上这是一个人们很多年以来都在寻求答案的问题,因为当初人们预期CMOS技术很快会超过CCD技术成为主流,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特别是在高端的数码相机当中,主要还是会应用CCD感光芯片,而低端的数码相机当中CMOS芯片会更广泛地被采用。
记者:你觉得这种局面还会持续多长时间?
史兆威:说实话这个发展趋势很难以预测,因为CCD感光芯片的生产商已经做得非常好的一点就是能够把像素点做得很小,所以说即使是用这种比较小的镜头的话,也能够拍摄到比较多的像素。而CMOS感光芯片目前还不能做到这一点,它们的像素点还比较大,所以在一个体积比较小的数码相机上面就不太可能实现太高的像素,影像的质量自然就不会太高。如果一定要做预测的话,我相信在往后的几年当中这两种技术还会共存。
记者:我们现在从很多厂商的宣传材料中可以看到这么一个信息,“谁掌握了CCD谁就掌握了数码相机的发展方向。”CCD在数码相机中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史兆威:实际上这在不同的市场区间会有不同的情况,在高端专业的数码相机上,CCD确实是非常重要,掌握越多的CCD技术就越能占据这个市场的优势。柯达公司在这领域里的技术一直都是领先的,目前所有环绕地球的卫星上面使用的数码感光芯片都是柯达公司生产的,在火星上面,所有这种产品也有87.5%是柯达的。可是在低端的市场也就是大众消费市场,市场的主要推动力量就不是这些高端的技术了,而是生产成本和满足消费者各方面的需求的完整解决方案。
记者:现在在中国国内也有很多国产的数码相机,他们也可以买到很好的CCD、镜头等原部件,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品质的确无法与国际大品牌相比拟,这是为什么?他们最缺少的是什么?
史兆威:我想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在影像处理技术。因为在拍摄的过程当中,CCD感光芯片接收光信号之后,会把它转换成为像素,而这些像素的质量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其中一个关键的影像处理技术就是要把这些最初捕获的不良像素去除掉,也就是去除“马赛克”,并保存那些优质的像素。在拍摄出来的照片上面每一个像素里面都会有红、蓝、绿三种颜色,但是CCD感光芯片上每一个像素点只代表着一种颜色,为了完成最后的转换,就必须计算CCD感光芯片上每一个像素点之间的数值的不同,不同的厂商、不同的技术就会以不同的模式来组合这些像素点,最后就会得出不同的颜色,效果自然也就不同。另一个关键是景像平衡处理技术。
记者:目前国内有很多企业,尤其是IT企业想进入数码影像这个领域,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中央电视台《商界名家》的栏目主持人路一鸣插了一句:“我给你翻译一下,他的意思就是你指导一下你的竞争对手怎样才能抢走你的饭碗?”)
史兆威: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们并不是这样看自己的竞争对手的,我们试图做的是,根据市场的情况设定一个标准,然后大家按这个标准一起不断努力去实现它,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竞争。我们给市场设立的标准是非常高的,自己不努力也是无法达到的。在中国这个市场上我们有很高度的责任,要为这个市场的发展尽力,要为这个市场设立一个高的标准,然后按照这个规则来竞争,这就是一个市场领先公司的责任。
记者:我想史先生还是没有回答我这个问题,中国的企业究竟要怎样做才能在这个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
史兆威:我觉得这个市场有很多商机是可以一起共享的,比如我们在上海与海鸥的合资厂周围就有很多,他们可以到这里来生产一些原部件和一些其它的产品,因为我们要实行本地化生产也需要周边有一套很完整的上游供应系统。我们在日本的工厂就是这样的,周边有很多当地的厂家和我们一起发展一起分享这块市场,他们使用我们认可的某些技术和标准在生产数码相机的原部件。
挥之不去的中国情结
史兆威对中国是有深厚的感情的!这种情感来自于他脉络里流着的百分之百的中国血统以及传承自父母的对中华发族的文化高度认知。他的父母是在六十多年前飘洋过海到美国求学的,和当时的绝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带着某种美好的憧憬,但是由于种种的缘由未能回来,这种遗憾随着年纪的增长编织成对故土丝丝缕缕的眷恋,而这一丝一缕往往就缠绕在他们的后一代身上。这丝丝缕缕会成为无穷无尽的牵挂,让他都想回来看看,即使他从未在这里生活过,甚至从未踏上这块土地半步。
今年六月,史先生携同家人回到中国开始了他称之为“寻根”的旅程,在短短的三周里,他探访了双亲在河南老家的亲人,并到过开封、上海、无锡、北京、西安和杭州。他说:“我是带着我的小女儿回来的,我想我们再不回来就来不及了,中国的变化太快了,再晚些时候我们也许就再也见不到我父母亲当年生活过的地方的原貌!更令我惊讶的是我的小女儿和我一样为见到我的父母的每一个亲人而激动。”
四年前,柯达的前任总裁斐学德将史兆威招募在其旗下显然是颇具战略眼光的,因为他看到了史先生身上的两个“优点”:一是具有很强的数码行业背景,对这个行业有十分充分的了解;二是他对于中国的深厚感情,斐学德总裁在当时已经十分清晰地感觉到中国这个逐步崛起的市场的潜力是何等之大,大到足以影响柯达的在全球的业务开展。对于远期投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眼光,而且这里面往往会带有一种文化认同或者是感情因素,正如在1998年柯达投资12美元于中国的传统感光行业项目中一样,公司内部有很多人是持反对意见的,而史兆威先生就是当时持赞成意见方的中坚份子之一,他觉得“首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计划,但是也无法否认我的建议里面带着一些个人的感情色彩。”史先生这一次带回来的是柯达最先进的数码相机生产技术,这里面想必还是有着很深的个人感情在,是一个“游子”寻找“根”的脚步。但我想还有两点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一是中国将成为柯达的第二大市场;二是通过这几年在中国的投资过程当中,我们觉得在这里能雇佣到素质很高的员工,也很容易培养出一批我们所需的技能熟悉的工人。”
一个老大的风范
在这次采访的过程当中,我从史兆威先生身上领略了一下什么是“老大的风范”,他在回答每一个问题的时候语气平缓,但是神态非常肯定带着某种无庸质疑,而且也不遮遮掩掩的想去将自己某些“缺点”盖住。
史先生一直都在强调一点“柯达对中国市场是有责任的,柯达会努力地把这个市场做好。”他希望通过“制定一个高的标准,”的方式来完成这个市场的构筑。目前中国的数码相机市场的竞争的确是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没有一套完整的游戏规则,没有一条流畅的流通渠道,没有一套规范的供应体系,这些要由谁来承担由谁来修缮呢?当然是由所有的商家根据市场的情况来制定了!柯达却把这些当成了自己的责职。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只有当你处于市场绝对领先地位的时候,你才会想起要为这个市场定下一套游戏规则。”柯达在数码相机领域里是否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我想不必去理会,重要的是他现在正在履行的是一个老大的责职。
在三天断断续续近四个小时的采访里,史兆威从未主动提起柯达的竞争对手,记者多次试图引入这个话题,但他都是轻描淡写地“走”了开去,约略也会从技术的角度谈起一些。似乎柯达并不关注对手的情况或是说并不在意其它同行的动态,但是从他的谈吐中可以非常明显地感觉出来,整个业界的态势他是了如指掌的。是在战略上的邈视,还是真的曲高和寡?我忽然想起这么一段话:“一个优秀的体育健儿在竞技场上,尤其是当他跑在最前面的时候,他是没有时间左顾右盼的,也没有时间去理会对手们各种花样的,他只有一个目标――调动自己身体的每一丝机能尽力跑出最好的成绩!”柯达的确还处于这个竞技场上的领跑者的地位,至少是心态上依然是一个“老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