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媒体”浮出水面 - IT话题 - 李安迪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20 次) 时间:2001-11-14 01:46:48 来源:李安迪 (cn) 原创-IT

“第五媒体”浮出水面
–手机凸显媒体优势

随着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功能日趋多样化、数字化、多媒体化,加之移动通信运营商不断拓展其服务领域,手机已不再被视为仅仅用来通话的工具,而是一个能以多媒体手段进行沟通的工具。而且,手机正象互联网一样,日益凸显其媒体特性:能收看新闻,还可发布广告……手机作为“第五媒体” 似乎正在迅速崛起。

手机媒体:急待开垦的处女地
手机同电脑、互联网一样,已成为当今时代最具典型的新生物。即便如此,手机目前还远没达到它应有的辉煌,手机运营主要还是传统的一对一通话服务,不过,一些“前卫”的运营商已开始进军新兴的服务领域,而媒体产业则是他们进攻的桥头堡:
“手机短信息”火爆异常
今年元旦,试图用短信息拜年的人们突然发现,短信息居然很难发送出去了。据统计,从2000年12月31日23时30分至2001年1月1日零时30分这短短一个小时里,全国手机用户共发送了2000多万条短信息,如此巨大的流量使中国移动每秒只能处理470条短信息的短信平台不堪重负,短信息业务似乎在一夜之间火爆起来了。
  短信息火爆还不仅仅是我国特有的现象。据统计,目前全球1个月的短信量达到150亿条。在短信息服务开通较早的欧洲,目前每天发送的短信息数量是2000万条,GSM运营商8%到20%的收入来自短信息服务。
我国从2000年第四季度开始短信息业务量也以每月几千万条的数量在激增,据中国移动有关人士预计,今年将有100亿条短信息在手机上传送,如果按目前的短信息发送费用0.1元/条来计算的话,就有10亿元人民币的巨大市场,难怪国内外电信运营商都虎视眈眈地盯着这块市场。
短信息市场的火爆,除了开通方便、收费低廉外,内容丰富和能随时随地的收发是其主要原因。目前,种类繁多的短信息中心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定制服务,用户可以自由挑选组合所需信息。证券业人士可以定制股市行情,地产业人士可以定制地产信息,经常出行的人可以定制天气预报,体育迷可以定制体育新闻……如此丰富的内容使每个行业、每个阶层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短信息不像打电话,必须要求接听方也同时在另一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送短信息,不用管对方有没有开机,是不是在服务区,也不用怕已经是深夜而打扰对方的睡眠,因为短信息可以存储在短信平台的服务器上,一旦对方开机,短信息就会自动发送到他那里。此外,文字也有着语音所无法做到的特殊魅力。
总之,短信息业务满足了人们爆炸性增长的信息需求,使人们可以以低廉的价格、便捷的方式,随时随地得到个性化的信息,短信息为人们相互间交流提供了新的手段。
“手机新闻”振奋报商
当全世界的报业家正在为如何从因特网获利而绞尽脑汁时,日本的同行们已经在目前流行的手机通信上找到了新的商机,即手机新闻业务,这使得目前的新闻竞争又增添了新面貌。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报道,该报通过向手机用户发布新闻这项业务每年可获利约330万美元,而美国的报业出版商通过因特网发布新闻,全年也仅能获得相近的利润。日本的几大日报,像《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日本经济新闻》都陆续开展了这项业务,手机用户只需支付极低的费用(每月300日元)就可以得到报业出版商传送的各类报纸的简要新闻。
手机新闻在一些国家受到亲睐,不仅因为价廉(在日本,手机用户只需每月支付300日元就可以收看到当天《华尔街日报》首页的简要新闻),更重要的是这种业务几乎不需成本,而且功能强大,一名编辑在几秒钟内就可以向手机用户发送当天报纸的100条新闻。简洁也是手机新闻受到广泛欢迎的原因,由于受屏幕的限制,手机新闻的语言要求更精练,更引人注目,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简洁的新闻可能更受亲睐。
日经电子媒体部总经理说:“在因特网上,我们对订阅电子报的用户实行免费,所以很难获利。而通过i-模式(用手机发送新闻),就可以很容易并安全地向用户收费了。”
“手机广告”喜煞广告人
在新加坡、中国的广东、江苏的一些城市,已经有广告商在悄悄地开发魅力无穷的“手机广告”市场。最传统的方式当然是利用短信息形式向用户狂轰滥炸,但此种形式显然收效甚微,美国的手机广告即是一例典型。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与Plugout.com网站进行了一次合作,AT&T推出的广告即是采用了手机短信息形式,但用户反映非常冷淡。更有甚者,有一名国会议员在议案中提议应当用立法手段来禁止滥用短信息功能向手机用户乱发广告行为。
但是,同样进行“手机广告”,新加坡电信却颇为成功。新加坡电信公司借鉴了广播电视行业的成功经验,尝试开发出了一种以广告收入为支撑的免费服务模式。只要手机用户愿意在每次打电话的时候收听10秒钟的广告,新加坡电信将给予话费上的适当优惠(用户每次通话减免一分钟)。而且,此种服务可以自由选择,并不带有强制性。据介绍,“听广告,免话费”业务开展以来,广受欢迎,在新加坡70万的用户当中已有近10%的用户申请了该项优惠服务。南京前不久也推出了类似的服务,虽然首批试行只推出了两条广告,但效果却不同凡响,不少广告公司的老总对此新形式的广告跃跃欲试。
目前,手机广告投放并不算太多,但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手机上播放广告所得到的反馈率与互联网上的“旗帜”广告比起来,至少要高出10倍多。独立调查公司Netsurvey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60%的手机用户说他们乐意接收定向投放的广告信息,近40%的人认为传送到他们手机上的信息非常有吸收力,其中有20%会在看到广告后寻找进一步的信息。另一独立调查公司Telemarketing进行的用户座谈中发现:比较而言,用户认为手机短信息广告比电视广告和电台广告更实用、骚扰程度更低。可见,手机广告虽然才刚刚起步,但其前景无疑是乐观的。

手机的媒体优势不可小觑
手机运营商涉足新闻、广告等媒体产业才刚刚开始,但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四大媒体相比,手机的媒体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巨大的用户网络。来自信息产业部的统计表明,到今年3月底,中国手机用户已突破1亿,预计到2005年,中国手机用户将达到3 .5亿,而届时全球手机总量将达10亿部。而且,手机用户群相对集中且大多受过中高等教育,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使得其服务可以更为细分化,更适宜开展新闻、广告等方面的个性化服务。这是手机成为媒体的用户优势。
第二,双向的多媒体信息传输。目前,手机传输的主要是音频和文本信息,但是,随着GPRS技术的应用和第三代手机的开发,图像传输有望在年内实现。届时,手机将允许用户发送和接收多种格式的信息,包括文本和图形、照片图像、PowerPoint演示、话音、音乐素材和视频片断,无论从实用性还是娱乐角度,它均可全面满足各类用户的不同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其信息传输是双向的,且收发、修改便捷、低廉。这些是其它各大媒体均无法比拟的,也是手机有望成为媒体的技术优势。
第三,随时随地收发、处理信息。随着通信网络覆盖率的提高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将真正做到在全球范围内收发自如,尤其是短信息的收发,用户不必困扰于时差,可以根据需要定时收取储存,而广播、电视等媒体则不具备此项功能,对用户而言,其传播稍纵即逝,不便保存。另外,手机轻便灵活,可随身携带,信息收发极为方便,而这也是笨重的广播、电视、电脑所无法企及的。这是手机有望成为媒体的物理优势。
第四,信息收发费用相对低廉。虽然,目前手机通话费用还较高,以致很多人边打电话边掐着指头算时间,争“分”夺“秒”。但是,短信息、新闻等其它相关服务则相对便宜;而且,随着“手机广告”业务的拓展,许多手机费用将可由广告商来承担,无话费手机将成为可能。这是手机有户成为媒体的成本优势。

“第五媒体”正浮出水面
当然,手机要成为强势媒体,还有诸多技术、服务和法律问题亟需解决。如各大移动通信网络有的还不能互联互通,信道拥堵、带宽不足、难以传输多媒体信息,手机功能设置有待提高(如短信息发送每次不得超过160个字符,且存储能力不强,一般只能存储5-25条短信息,用户得经常面对信息的取舍问题,等等)。另外,在手机上传输的各种信息内容鱼龙混杂,需用法律来规范……
但是,随着GPRS、3G 、WAP等无线通信技术和服务的发展、完善,手机功能将日趋强大,无线多媒体信息传输正步入实用阶段,手机成为一种独立的强势媒体只是时间而已,“第五媒体”正在逐渐浮出水面。
届时,手机就可象广播、电视一样,用户享受包括通话、新闻、广告在内的所有信息服务,而其服务费用则由广告商来承担。这样,用户、广告商、广告公司和移动公司四方皆大欢喜,而这也必将大大推进世界信息化进程,何乐而不为?

文章评论:“第五媒体”浮出水面 - howie - 2001-11-14 09:28:22

号称第五媒体,是不是太早太早!黄瓜还没有起蒂蒂。

文章评论:“第五媒体”浮出水面 - howie - 2001-11-14 09:28:22

号称第五媒体,是不是太早太早!黄瓜还没有起蒂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