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者"炮轰"教育产业化 - 渣渣旧稿 - 罗忠政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1 次) 时间:2001-11-27 12:12:42 来源:罗忠政 (青年先锋) 原创-非IT

主题: 青年学者”炮轰”产业化
lvyuan 张贴于2000-04-12 22:47
http://edu.sina.com.cn 2000/04/12 四川青年报本报记者罗忠政
世纪之交,正当”教育产业化”愈来愈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并大张旗鼓付诸实施的时候,西南民族学院青年学者肖雪慧副教授近日在有关IT媒体连续发表《教育:必要的乌托邦》、《南橘北枳的”教育产业化”》等系列文章,在痛陈现行教育体制弊端的同时,以尖锐的笔触对”教育产业化”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此举在业界引进较为强烈的震动和反响。
教育打开了魔盒肖雪慧认为,从目前正在实施的高中、大学学费大涨的情况看,教育产业化实质就是谁想受教育谁就得出钱购买教育机会,而这是与教育的公平原则与人本原则相违背的。她举例说,在山西这个经济较落后的省份,高中教育仅学费一项稍好一点的学校一年就是1600元,加上书本、资料等杂费和各种”长流水、不断线”的收费,得花掉一个中等收入职工好几个月的工资。大学的收费以成都为例,有的学校学生入校通知单上列出的费用是4000多元,实际上要交600 0多元才能真正入学。至于大学”扩招”收费就更为惊人,一次性加收的”扩招费”少则三五万,多则十万。
这样的收费显然让中国的大多数家庭不堪重负,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广大贫困农村。
肖雪慧进而说,教育产业化仿佛一个潘多拉匣子,一打开,释放出了不可救药的贪婪和世界教育史上闻所来闻的深度腐败:上大学分数不够钱来凑,加收数万元降分费,便可挤掉那些成绩好而家庭贫困的考生,并占用他们被迫放弃入学机会而腾出的名额;此外还有优先选”热门”专业的赞助费……五花八门、乌烟瘴气。连没有”教育产业化”一说的中小学也灵机一动,用上”产业化”的思路,”创造性”地在重点与非重点的基础上分出了特快班、火箭班、联合班等更多非高价不能进的班。
理论难自圆其说主张教育产业化的人的一个前提性理由是高中、大学不属于义务教育。一位著名的科学院院士说:” 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所以在原则上,其办学经费只能来自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对此说法,肖雪慧说,国家的财政收入难道不是来自”人民群众自身”熁褂腥怂担高等教育是”教育消费中的高档品”,不属国家保护价,应与市场接轨。对此,肖雪慧指出,中国人口太多,贫困人口比例也大,高等教育供不应求,显然是”卖方”对”买方”的绝对优势,价格波动铁定是只上不下,卖方赢家通吃。因此,所谓教育价格,绝不能实行”市场调节”。
针对”高等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是受教育者个人,交学费是私人为自己所作的教育投资”的说法,肖雪慧驳斥说,难道办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级教育不是国家对未来的投资熣攵匝Х阉涓叩低于培养成本的说法,肖雪慧认为,这种说法忽视了学费之外的各种高额费用。
肖雪慧论证说,有关教育产业化的种种理论均难以自圆其说。因为在所谓教育产业化中无以掩盖这样一个事实: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贵族化,并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民主化的国际潮流逆向而行。
不应动摇”根本”
肖雪慧说,诚然,近几十年来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进行了教育产业化的尝试,但这种尝试是在坚持传统的大学理念和办学目的的前提下拓展大学的社会作用。
比如斯坦福大学开辟了工业园;麻省理工学院在80年代后期开始把工程教育同理科和制造工艺相联系;以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为核心,形成了在全美科技实力雄厚、经济潜力巨大的波士顿中心。它们成功探索的教育产业化之路是利用大学的科研实力使大学成为工业研究和开发中心,通过与工业的联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地区经济增长服务;同时,也使大学的经费问题得到解决。但它们并不因此而动摇大学作为保存、发展传播普遍价值和文化遗产的公共机构这一根本,决不允许动摇大学作为”追求真理的目标”这一根本。而这一根本是非产业化的。
教育不能当商品肖雪慧认为,解决教育经费问题,从国际惯例看,收费也是正常的。但收费必须考虑公民的普遍经济承受能力,而不是如何从学生身上收回成本,更不是如何借收费赢利。据肖的研究表明,意大利大一新生的学费近30万里拉,这30万里拉仅占贫困标准的5.5%-10.2%,占意大利人均收入的比例则更低,所以普遍可以接受。美国公立四年制大学生每年学费占人均年收入的11.8%。而我国呢,涨价后平均一年少则5000元,多则8000元的学杂费占19 98年城镇人均年收入90%以上,占农村人口人均年收入的250-300%犘ぱ┗鬯担主张教育产业化的一些经济学界人士企图通过涨学费来拉动”教育消费”,事实上的后果是钱不多但又想让子女上学的家庭将从此把钱袋子捂得更紧。
她认为,教育是最不能以纯经济观点来衡量的,高等教育具有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它永远不能当作商品。
Luke:
同意文章的观点。
美国的学校经费主要来源也不是学费。即使是美国收费较高的私立大学,所收的学费占学校每年经费比例也不高。哈佛每年需20亿美元维持,每年的学费收入最多也就是占1/4(这是按每个学生都交全额学费计算,实际很大一部分学生都能得到经济资助)其余都是私人及公司捐款和学校自己投资的一些收入。
lvyuan:
实际上,提出教育产业化带来的负作用有许多,其一,政府官员可以因此逃脱教育发展滞后的责任,说,你们要走产业化,靠自我发展;其二,学校可以籍此乱收费,正如文章所列举的那样;其三;许多农村家庭由于孩子升学无望,引起初中大量辍学。但不知道为什么新闻界和理论界的一些人却大肆鼓吹?提出教育产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时看不到,任其发展下去,必然对教育的健康进步很不利!
君韬:
教育产业化是否可以理解为教育系统的某些部门(入后勤)产业化。教育产业化并不是要使教育系统成为一个企业,而是借鉴一些做法。没有必要如此的痛恨。
降分、委培生作为特定时期的特殊政策,虽然有种种的弊端,但是还是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一批急需的人才,并不是一无是处。说的不客气的,如果这位学者能够在90年代初,就开始认真研究文章所提的弊端,那才真是学问服务社会呢。现在各地都已经没有了委培、降分生,马后炮的事情,并不高明。教育:乌托邦。出发点很好,但是物质基础在哪里?
高等教育的高投入放在中国的人口基数上面,那真是无底洞。美国高等教育的毛雷尔法案使每个大学都拥有了一大块地皮可以出租,从而获得基本的资金;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就是这样的,而这块地造就了最后的硅谷。
中国的特点是各地发展不平衡,但是中国的教育并做不到绝对的平等。高等教育的教育产业化不是不要,而是要加强。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能力如何,就很能说明一些问题。高校的教学如果能被产业化的趋势所指导,相信会有很多教授失业,但是社会会多一些实干人才;我个人认为,现在这个时候来抨击产业化,某种程度是在转移高校内部教学弊端的视线的一个举措。
国外的高校的宽进严出实际上真的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穷,可以打工来挣钱;学校的宽松的体制允许你根据经济情况而断续就学,那是管理上水平,教育管理精细化的特点。
关于政府官员抵赖的看法我想请教lvyuan,前不久我还看到我市一位副市长在讲话中提及泉州教育产业化,但是据我所知,教育部现在基本不提教育产业化了。
lvyuan:
君韬:副市长是如何讲的我不清楚,但从报纸上看到的是一直在炒作。我所听到的弦外之音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还是实实在在多一些投入吧,实实在在扩大教育的资源吧,实实在在解决教育的困难吧,特别在农村基础教育方面,我们实在穷得很,老师和学生都是够可怜的。
Luke:
教育怎么能形成一个产业?靠教育而赢利?要更加加强教育产业化的看法比之资本主义社会的做法有过之而无不及!西方的资本家也没走到这一步。
lvyuan:
君韬:为什么重提”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你想过没有,现在有些头头脑脑口头上讲的再重视不过了,但具体落实到钱的问题上、地的问题上、人的问题上、减免配套费和提供优惠的具体措施上他们又做了多少。为什么教育界对”产业化”很冷漠,而部分新闻家们、理论家们、头头脑脑们那样津津热道,谁看得比较真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