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读中国”之百年声音(五) - 另眼读史 - 刘磊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40 次) 时间:2001-12-08 12:10:27 来源:刘磊 (传媒大亨) 原创-非IT

“另眼读中国”之百年声音(五)
(1950—1959)
刘磊 方玉萍

1950年【声音】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
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
国野心狼!
——《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志愿军入朝后,“雄赳赳、气昂昂”,这雄壮的歌声便响遍
全国。一批又一批中华儿女就是唱着这首歌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1953年【声音】
1953年12月31日,在中国政府与印度政府的谈判中,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是新中国就国际事务向世界发出的响亮的声音。次年6月,周恩来在出访印度和缅甸时,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得到广泛的赞同。

1956年【声音】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话时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此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被称作中国共产党繁荣科学和文艺的“双百方针”。但其后几年的实际却使有人感慨:没有法律保障的言论自由是脆弱的,恩赐的百花如假花,构不成春天。

1957年【声音】
党天下:《新观察》总编辑储安平在整风运动中发表了一番“宏论”:
在全国范围内,不论大小单位,甚至一个科一个组,
都要安排一个党员做头儿,事无巨细,都要看党员的颜色行
事,都要党员点了头才算数,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太过分
了一点?……我认为,这个‘党天下’的思想问题是一切
宗派主义现象的最终根源,是党和非党之间矛盾的基本所在。
结果当然不言而喻,储安平因为这番“党天下”论而获罪,在被打为“右派”后失踪了。

1958年【声音】
一个米粒煮一锅,一个玉米装一车,高粱秆上安电线,
坐着瓜皮过黄河
麦秸粗粗象大缸,麦芒尖尖到天上,一片麦壳一片瓦,
一粒麦子三天粮
写起文章信手来,如今工人成秀才,肚里文章千万篇,
写得李白也发呆
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流行于“大跃进”时代的“新民谣”

1959年【声音】
彭德怀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认为“大跃进”暴露了工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是“浮夸风气较普遍地滋长起来”、“浮夸风气,吹遍各地区各部门,一些不可置信的奇迹也见于报刊,确使党是威信蒙受重大损失。”
二是“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使我们容易犯左的错误”。
彭德怀还认为:“我们在处理经济建设中的问题时,总还没有像处理炮击金门、平定西藏叛乱等政治问题那样得心应手。”、“政治挂帅不可代替经济法则,更不能代替经济工作中的具体措施。”
在那个政治高于一切的年代,这位戎马一生的元帅却发出了“政治挂帅不可代替经济法则”的呼声,这是真正的真知灼见,更是一份难得冷静。然而,这位元帅的声音立刻被另一个声音所吞没。
这是彭德怀个人的悲剧,更是我们民族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