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线收购飞利浦CDMA研发部 对撼高通中国民企切入3G核心 - 生命 - 许扬帆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4 次) 时间:2001-12-24 19:19:39 来源:许扬帆 (xu28) 原创-IT

火线收购飞利浦CDMA研发部
对撼高通中国民企切入3G核心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许扬帆

  持续数月的飞利浦与中国电子信息集团公司(CEC)谈判终于落下帷幕,10月22日,双方正式签署了最终协议,按照协议,CEC全面承担起飞利浦移动电话的生产业务。

  飞利浦和CEC最终联姻的消息,传到10月16日宣布成功收购飞利浦在温哥华和达拉斯的CDMA手机参考设计相关业务的浙江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耳里,并没有产生多大的触动。因为早在汪力成酝酿收购飞利浦手机研发部门时,就估计到会有今天这样的结果。

  全球IT产业的不景气使得各大国际手机企业纷纷放弃利益渐薄的手机生产环节,“解包袱”已成大势所趋。

  也曾深受国外手机生产线诱惑的汪力成接下的是另一个“包袱”:飞利浦CDMA无线通信部门几乎所有的知识产权、研发设备、研究资料和研究人员,以及飞利浦半导体开发的CDMA协议软件的独家授权……

  这意味着不久的将来,除了占统治地位的美国高通CDMA手机芯片外,国内18家获准生产CDMA手机的中国生产商将会多一个选择——标着“Holley Technology Inside”(包含华立技术)的飞利浦CDMA芯片。高通一夫当关的CDMA芯片大门被华立撕开一条缝隙。国内厂商首次切入了手机业务的核心领域。

  火线收购

  飞利浦半导体是荷兰飞利浦皇家公司的分公司之一,与高通、LSI Logic公司并列为全球仅有的三家销售CDMA芯片组的公司。

  2001年1月15日,飞利浦宣布,通过与美国高通达成的专利互换协议,已永久掌握了CDMA手机的核心芯片技术,并宣布将成立一个专门机构专职开发、销售CDMA手机的设计套件。飞利浦雄心勃勃地要重返离开已有3年之久的CDMA芯片设计领域。

  飞利浦的热血只持续了4个月。

  至2001年5月初,中国联通的CDMA计划迟迟未能落地,CDMA前途未卜,而飞利浦半导体已前后在CDMA领域投下近2亿美元。迟迟看不到商业前景的飞利浦决定暂停投入,并进而考虑出售此部门。

  透过与华立关系密切的飞利浦CDMA中国销售顾问倪慰祖,此消息在第一时间传到了正在寻求和飞利浦合作生产手机零部件的汪力成耳中。汪力成如获至宝。

  华立立即与荷兰飞利浦皇家公司联系,并策动华立在美国纳思达克上市的两家公司太平洋系统控制技术公司和太平洋商业网络公司出手,和另外两家美国公司一起加入收购者行列。

  竞争收购在延续了3个月后走入绝路。汪力成说,作为中国背景的公司要让历史悠久的飞利浦信任和接受是一个异常艰辛的过程。被要求在谈判开始一周内,交出200万美元的谈判保函,更使华立深切地感受到飞利浦对中国公司的苛刻。

  在汪力成的案头,不乏以前一些台湾公司收购美国公司失败的案例,最后的文化差异和管理理念的分歧,令许多收购者得到的只是美国公司的一些静态存量——设备、资料、产品,而在公司中起到核心作用的技术人才却纷纷鸟兽散。对这种空壳收购,汪力成深以为戒。

  另一种压力来自运营公司需要的资金,收购所需约500万美元资金、维持CDMA技术研发和运营每年需上千万美元投入,这对去年销售收入只有27亿元、以电能表为核心业务的华立来说,稍微把握不当就可能被拖入深渊。

  综合各种因素反复思量后的汪力成,决定来个彻底的更换角度。

  2001年8月,华立在收购的美国圣荷赛CDMA移动通信部门(包括在美国达拉斯和加拿大温哥华的研发分部)基础上,组建了美国华立通信集团公司。

  “这是一家有中国投资背景和市场背景的美国公司”,而不是传统理解上的中国公司的美国分公司。汪力成对美国《财富》的记者反复强调。

  从CEO到CTO都是美国人,所有的管理和经营都按照美国的惯例来做,公司一成立即宣布了4年期权计划。汪力成说这一点解除了美国员工内心深处对公司“运作层面低,按照中国惯例办事”的担忧,从根本上排除了人的危机。几乎原来所有的海外员工都和公司续了合约。

  华立计划在吸呐风险资金后,用两年时间将美国华立通信集团公司独立包装成一个由华立集团控股,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高科技公司。汪力成说,由此资金的问题将可得到解决。而借着这个准备纳斯达克上市的美国高科技公司的概念,华立与飞利浦的谈判由此峰回路转。 2001年10月16日,华立宣布收购成功,同时宣布研究中的CDMA IS-95芯片明年1季度上市,GSM/CDMA双模控制芯片明年下半年上市。

  比翼高通

  对华立的成功收购,波导、中兴等CDMA手机生产厂商第一时间表示了欢迎。

  凭借在CDMA芯片上的技术优势,手握1400多项专利的高通急切希望得到中国电信运营商的承诺,以赚取数额不菲的技术转让费。据报道,目前高通已从中国通讯公司手中收取了近600万美元的技术合作费,而这还不到全套技术转让费的20%。

  而华立称,其将推出的CDMA IS-95手机技术解决方案,将可使CDMA整机成本至少比现有方案降低20美元/台。按联通CDMA网络首期一千万的容量计算,可为国内手机厂家节约2亿美元。

  曾为高通独食的CDMA芯片蛋糕多了一个分羹者。有媒体顺竿打出了“华立叫板高通”的说法,这令汪力成有些恼火。汪力成说,无论如何,华立和高通之间的关系走势还是合作大于竞争。因为实际的情况也远远不是二虎争食这么简单。

  今年9月,美国高通公司宣布其CDMA芯片出货量达到5000万。5年前,这个数字还不到100万。强调“只做芯片不做手机”的华立承认,高通在CDMA无线系统芯片和系统软件领域一统天下的霸主地位,即使是华立和飞利浦全面联手也是丝毫不能撼动。

  尽管华立利用飞利浦的基础,形成了自己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可从事专业CDMA手机芯片软件及手机整套技术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应该能够生产出性能质量不亚于高通提供的手机核心芯片。

  但据有关人士透露,其实华立只负责芯片的设计,芯片的生产和销售都还要借助飞利浦完成,双方再利润分成。虽然飞利浦半导体刚介入CDMA芯片市场之初,通过互换获得了CDMA芯片的专利使用权和生产许可证。但是华立通地收购,真正得到的只有前者。

  有迹象显示,华立非常希望获得高通在中国的第7张CDMA独立生产许可证,这将使华立能够直接完成一个从设计到生产到销售的相对独立的CDMA芯片体系,而不必再借助飞利浦。

  在CDMA芯片生产领域,华立和高通应该合作,有关人士认为。华立可帮助高通做大整个CDMA市场的蛋糕,而高通则应该降低门槛,提高整个CDMA产业相对GSM的竞争力,合作的意义也许远远大于竞争。

  但是此时此刻拿着生产许可证的高通,面对华立又会怎么想?

  
  附:记者手记

  走出国门 收购技术

  华立在这次飞利浦“狂扔”包袱的过程中,以较低的代价获得了切入手机技术核心部位千载难逢的机会,机遇之好,令同行艳羡不已。

  但如果只是一个对IT业感觉“隔行如隔山”的企业,再好机遇摆在面前也只是惘然。介入者必须在心理(行业嗅觉)和生理(资本市场)上准备充分,才有可能把握住好的时机。

  靠生物医药、房地产等传统行业起家的华立集团,在IT产业摸爬滚打已有数年。电器工程师出身的汪力成,对IT产业的产业链也想得很深。

  外国企业巨头利用手中技术和雄厚资金源的优势,主宰了整个全球市场。反观在通讯行业历经坎坷的中国通讯企业,相当多的时候还是徘徊在整个产业链条的最低端,在看似规模庞大的终端产品生产中充当着组装者、搬运工等等受制于人的角色。中国企业在软件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落后于人的领域亦大多如此。

  中国进入WTO以后,一向偏好品牌营销甚于技术创新的国内IT企业,何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信息产业部一位官员最近提出,有一种模式也许比漫长的自行研究开发更值得借鉴,那就是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利用有效的兼并和收购获取国外最核心的技术,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全球市场。华立的收购反映的就是这个思路。

  华立的收购现象,同时也触及了国内企业海外投资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经济学者指出,国际投资其实是资源配置全球化的过程,投资的核心思想,今后会围绕技术资源、市场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这一主轴上。

  “将自己的产品卖出去”,这种简单的投资思路现在已值得商榷,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如果说上海广电集团投资南非电子电器,看重的是当地电视机、洗衣机巨大的潜力市场,那么华立集团收购飞利浦CDMA研发机构,着眼的则是美国的人才、资金和技术优势,市场的优势却还是在国内。这桩收购案值得细细品味。 附:记者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