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篇之二 《财经》 不可能复制的成功 - 经营篇 - 驿钊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45 次) 时间:2001-12-25 14:13:18 来源:驿钊 (驿钊) 原创-非IT

最早有一个投资人找到我,说是要合作。
他的意思是全面改造我们杂志。他的方案是:全铜版纸印刷,定价18元,内容全面摹仿《财经》,走高档精品路线。重点吸引类似奥迪汽车、雷达手表、时装、香水这类的高档品牌的广告(我现在是157铜版彩印加80克双胶黑白印刷、定价5元)。
有钱当然是好事情,但怎么花却是个大问题。我倒不打算参加烧钱比赛。我个人认为这套方案不是最佳的,而且和我的个人办刊思路有冲突。如果只是改造成全铜版纸印刷,每期发上2、3万册,印刷精美些,吸引一些大品牌广告,小日子完全可以过的舒舒服服。这套模式是有先例的,而且也算是一套比较可行的方法,国内这样的杂志随口可以举出不少。但这种方法有可能造成杂志基础虚弱,广告收入很难突破瓶颈,从长远考虑还是不妥(当然,我也不想把杂志办成给一小撮所谓精英看得东西)。
尤其是学习《财经》,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除了一些思路和手法。因为学是学不来的。
财经的成功我个人认为是有特殊性的――即它的特殊背景――这点大家应该都知道。中国几乎每一个媒体都有一些背景,都要挂靠在某个部门、都有主办单位,而他们对媒体的生死、方向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比如我们杂志的背景是依靠×行政部门――它能为你解决一些事情,但不能提供信息和内幕。所以让我去学《财经》,有可能花了很大的精力还不能弄出来类似《基金黑幕》、《银广厦陷阱》那样的文章。用自己的弱势和别人的强势去竞争,是不合算的。国内有不少比《财经》更加专业、敬业的优秀记者,为什么搞不出那样的文章?或者搞到内幕发表不了?这已经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
我有时也有些宿命的看法,认为一个杂志的成功除了努力和才智,还要依靠机会、运气和背景,虽然不能完全依靠运气这些东西,但它会在你从量变到质变时产生催化作用。
如果盲目去抄袭《财经》,倘若力量不够强大,还非要以爆黑幕作为主要卖点,这条路肯定会走得非常艰苦,而且不可预料的风险很多,国内不少同行正在这条路上孜孜不倦。从商业化操作的角度去讲,是不值得大面积推广的。我有时有一种也许多余的担心:《财经》现在有类似《基金黑幕》、《银广厦陷阱》这样的经典文章,以后要怎么超越这些经典?读者的胃口越吊越高,最后怎么满足他们?现在有不少读者一看《财经》的封面,如果有重磅炸弹就买,如果没有这些黑幕就不买了,这势必对采编部门造成很大的压力,而现有的采编能力是否能不断满足读者的这种欲望呢?(这一点也很重要,下面的编辑记者的情绪,压力都要适当考虑,不能逼得太紧,否则坏事)而我们又知道,这种内幕是可遇不可求得,每期都有是不可能的。当然,我们都会说要努力奉献给读者精品这样的话。但从决策角度看,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一味挖黑幕也许是是最快、但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现在大家不都在讲差异化竞争吗?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强项和对手的弱项竞争,而非要挤在一条路上。
对于《财经》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我是毫不怀疑的,对于它们现在的成功也是毫不怀疑的,而且很钦佩。但钦佩不等于我要去学它,它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财经》的成功是个性的成功,而不具备共性。不可轻易去模仿,更不能赌气和它在它的强项领域竞争。同行中有不少投资力度,采编力量都《财经》大的都搞不出那样的重磅炸弹,为什么?
不过对《财经》能这样坚持走多久,我心里倒有些嘀咕。以我的经验,这本优秀的刊物会在最近2年内发生最少一次大的振荡,也许是政策上的问题,也许是高层变动的问题。这一点前几天我在广东同几个老报人谈过,他们经历的比我多,也同意这种观点,并举例南方周末等几个媒体的经历来印证我的观点。
这也算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吧,不过这种现象也是一种惯例,越是优秀的媒体,越会产生大的振荡,只要不出大事、不伤筋骨,也不一定是坏事。
毕竟,在现实情况下,保护好自己是第一位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mail:[email protected]
qq:22828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