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中国制造 - 头条 - 黄华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73 次) 时间:2001-12-31 13:40:45 来源:黄华 (黄华) 原创-IT

随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和布局进入新的调整和改组,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细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跨国公司将一些市场广阔、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就地开发、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和服务。
这时,国外及台湾地区的一些IT巨头们,加速了在中国追加投资或继续扩大生产规模的步伐。全球IT制造业正在大规模向中国倾斜,由美国迁徙到日本,日本转移到韩国,韩国又转移到我国台湾,现在台湾IT产业正大举西进,涌入内地。随着中国的正式入世,更多的外商看到了中国的成本优势与市场商机,有关专家预言,“中国制造”将迅速取代“日美制造”,并成为中国发展为世界经济强国的一块跳板。
据统计,200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9912亿元,占全球产量的比例超过9%,出口创汇551亿美元,产值规模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已成为美、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信息产品生产地。有预测,到2005年,中国内地将可以从全球市场上获得三分之一的OEM业务。

IT:中国制造

今年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经预测,中国加入WTO后倾泄而出的劳动力,将让世界工业国家的失业人口上升1个百分点。因为,“大陆人工成本只有台湾的1/8,墨西哥的1/4”。而目前,中国大陆是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IT制造国。

板块迁移

面对上述的大胆预测,中国台湾政府表现了一贯的游移与彷徨,而台湾的IT企业家们没有因此止步,纷纷先行一步进入了内地。原因也很简单,在今年,台湾IT产品代工业的后台大老板美国DELL电脑公司与IBM公司在政策上明确指出:在今后的国际代工合作伙伴选择上,将只挑在大陆设有生产基地的公司。以至有台湾的厂商发出感慨,“不去大陆设厂的台湾代工厂,本身就是最高风险。”
这些台湾IT代工厂在大陆的所到之处,群集造镇,带来了东莞、深圳、苏州、昆山、吴江的大繁荣。目前,他们工厂至少已经有50%的产能来自大陆工厂,从而形成了“台湾接单,中国制造,美国行销”的新模式。
运用这一新模式最成功的要算台湾鸿海精密董事长郭台铭了,他因此还创造了代工客户最佳成本方案,使得他领导的鸿海精密在2000年以总营收920亿台币位列台湾科技100强第2名。他的成功源于“最低成本”原则。在体会到了中国大陆的成本优势后,这个为COMPAQ、DELL、CISCO做代工的台湾IT大厂果断地将其制造基地设到了江苏昆山和深圳,用以加工电脑组件。同时,由于其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以前从未涉及手机代工业务的鸿海今年还争取到了诺基亚的大单,即将在北京开工的鸿海手机组装厂将提供诺基亚品牌手机产量的约20%。
与鸿海一样从在大陆设厂获得很好回报的台湾代工厂还有很多。12月份刚从宏基集团独立出的品牌明基电通,在大陆已经持续投入2.8亿美金,仅在苏州明基电通就已投资1.1亿美金,并计划将苏州明基的生产基地扩展成为其全球最大的制造和研发中心。未来明基还将在大陆市场持续进行投入。而以主机板生产闻名的台湾华硕电脑,也已经投资3亿美金在苏州建厂,目前苏州厂的年产能在60万台台式机,预计到2003年全部生产线上马后会达到4000万台。今后华硕大陆生产基地不仅生产台式机,还将持续投资并逐步将笔记本生产以及产品研发转向大陆。台湾总部公司将只负责技术及产品的创新,不会再投资台湾的生产基地。
到目前为止,台商在大陆的投资额已超过100亿美元,大部分都集中在高科技产业,台湾90%的高科技公司,都已经在大陆投资设厂。而且,“一设厂,都是台湾财产能的好几倍”。
连一直按兵不动、在IC封装领域全球最大的台积电也于今年下半年,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派遣高层管理人员坐镇,准备大举进军大陆市场。

区域争雄

正是外商、特别是台商的纷纷涌入并持续投资,才形成了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为核心,中国整个IT制造业产业链的成型。现在,中国IT制造业已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东南基地和华北基地规模大、配套齐全的电子信息出口加工的“四大基地”,产业逐渐向粤、苏、沪、浙、闽、鲁、津、京集中,状如“半月型”分布。各基地在形成的同时,也正展开明争暗夺的竞争,都试图夺得IT制造的制高点。其中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争尤为激烈。
珠江三角洲以深圳为龙头,主要包括深圳、东莞、惠州、珠海等城市。据预计,深圳市2001年的IT产值会达到1580亿元,而在东莞盘踞着2800多家IT厂商,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8家进驻东莞,年产值770亿元,亚太地区最大的打印机制造商几乎都在该基地落户。莞深产业走廊几乎汇集了全球九成以上的计算机产业巨头。目前广东电子信息产品年产值3000亿元,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硬件生产基地。
尽管该基地具有深圳特区带动、比邻香港、政策优惠、进出口贸易便捷、劳动力低等优势,但政府的推动才是其能如火如涂的核心力量。2001年1月,深圳市信息行业协会协助政府举办“2001年信息产业发展战略论坛”,指出深圳应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计算机软硬件、通信、微电子、视听四大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开发基地”,并提出深圳要以IT制造业带动整个IT产业。宣言提出的目标是:到2005年,深圳将基本成为亚洲IT产品开发、制造、贸易的核心城市。
随后,在2001年3月,深圳市在论证“深圳十五信息建设规划”时明确指出,为使深圳发展成为“亚洲最核心的高科技电子产品制造和贸易基地”,将大力发展物流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三大配套产业。显然,深圳的野心不仅是中国最大的IT生产基地,也是亚洲最大的IT制造基地。
而另外一个IT制造中心长江三角洲在以上海为龙头的带领下,包括上海、杭州、无锡、苏州、昆山等城市在内,1999年该基地前四个城市的工业总产值和为7800亿元,其中IT 产品占绝大比重。这一基地的最大亮点在上海和江苏苏南地区。其代表性产品是打印机、硬盘驱动器、显示器、鼠标、UPS、扫描仪等IT外设产品。该基地依托上海的金融贸易地位,有力地提升了人才、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
2001年可以说是上海的芯片年。11月22日,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公司为其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开办的第一座8英寸芯片厂举行了开幕典礼。而就在离中芯厂区不远,一期投资达16.3亿美元的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正在修建厂房。
中芯和宏力都有很深的台湾背景。中芯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张汝京以前是台湾世大集成电路制造公司总经理,后来世大被台积电并购,张汝京看好大陆半导体业前景,吸引投资成立了中芯。而宏力的投资方是台湾宏仁集团,董事长是“台湾创业之神”王永庆的儿子王文洋。据悉,另一家以硅谷创业精英为主力的上海新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近日也是频频动作,积极在美国硅谷和台湾寻求人才及资金,有望在明年成为中国最大的混合电路芯片制造厂。而全球最大的IC封装厂台积电也于今年四季度在上海设立办事处,准备在上海设厂。
当然,与深圳这样一个高密度的高科技密集区相比,江苏苏南地区还显得单薄,但苏南地区还是初步建立了由南京、无锡、苏州、昆山、吴江等城市组成的高科技产业带,并与快速发展的上海紧密捆绑在一起,其优势不可小觑。
江苏省在其“十五”规划中,将信息产品的制造业列为江苏省的支柱产业,并争取到2005年信息产业规模比2000年翻一番。其初期目标是使江苏省沿长江一带成为全球著名的IT制造基地和集散地,而其终极目标则是取代广东,做中国IT制造业的龙头大哥。为此,江苏省信息产业厅还出台了更细的规划:以无锡为龙头,建立微电子产业基地,形成“微电子走廊”,争取集成电路从设计、制造到封装都上规模;以昆山、吴江为中心,形成大型的信息产品生产基地;以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为中心,形成软件产业带。
有业内人士认为,距上海最近的苏州、吴江等地实际上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二个东莞”,而以北京为龙头,延伸至天津、青岛、济南的华北则有可能成为“第三个东莞”。

内资发力

有专家指出,中国本土制造企业的出路在于:一方面,通过OEM使国内现有的生产线和劳动力资源充分运转起来,满足企业短期利益的需要;另一方面,积极向外方学习经验、技术及管理,为锻造自己的品牌争取时间,以支持企业的长期利益。
在这方面,联想则以合作化的方式在探寻“中国制造”的发展之道。2001年9月18日,联想集团在香港宣布与台湾主机板大厂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共同拓展代工制造业务。联想与技嘉各占合资公司50%的股权,两家公司将分别把位于惠阳及东莞的主机板生产厂投入合资公司内,预计总投资金额为2.5亿元港币。新成立的公司每年生产能力可达900万片主机板。成立初期,合资公司将集中为联想QDI和技嘉生产主机板,未来则会努力发展全球主机板代工制造业务。
对联想来说,技嘉在主机板生产制造和国际OEM市场上拥有丰富经验、品牌知名度和国际一流的主板技术实力。联系到不久前,联想还与台湾芯片大厂威盛的结盟,联想似乎在为巩固其在主机板核心技术上的优势而努力。
在合资之前目前,在国内主机板行业排名上,华硕主板无论在规模和设计上都是第一,技嘉主板在综合实力上排在华硕之后,联想只能屈居第三。而合资后,杨元庆对合资公司将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合同制造企业之一充满信心。
联想已经上了“IT中国制造”的路。

显然,IT制造的重心正转向中国,这是资本随劳动力成本流动的“候鸟经济”在现阶段的自然体现。但这是否意味着多年之后,IT制造还会从中国转向越南等低成本的地区呢?这可能还需要中国政府和企业在制造人才素质、制造成本和科技含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