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升的冬天!!! - 企业焦点 - 雷金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72 次) 时间:2002-01-04 11:40:51 来源:雷金 (雷金) 原创-非IT

华笔:
一首流传于旭日集团业务员之间的诗曰:
万恶懒为首
牌场风流酒后狂,
笑聚分赃正当行;
温柔乡里图一醉,
哪管旭日兴与亡。
一位旭日员工感慨地对记者说:
“没有想到我们会败得这么惨。”
旭日升遭遇冬天
文/雷金
智囊杂志社的同志:
你们好,我是旭日集团的老员工,曾经对旭日集团饱含感情,但是现在我却失望了。
我真的感到失望了!
这就是旭日人吗?这就是曾经创造出惊人业绩的旭日人吗?我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但是却不容你不相信。因为所有的人都犹如一群正在发泄着胸中久已被压迫的愤怒的疯子。无数的500MLPET瓶被摔在地上、被砸在墙上,伴随着飞出丈许的碳酸水,是一阵阵狂笑。一个个腰上围着台布的旭日精英在跳跃、闪避;印有刘德华头像的宣传画被踩在脚下,再也没有人珍惜这些没有用的东西了;两米多高、排的整整齐齐的小货架被推倒了,巨大的轰鸣声中,是来不及躲闪的咒骂。
咒骂引起了摩擦,有人抢先发难了,于是争斗开始了,他们手中的充气塑料成了最好的武器。
有人胜利了,有人失败了,有人流血了。
西装、皮鞋、领带和梳得一丝不乱的头发与这里所发生的破坏极不协调,也与旭日的精神极不协调。但是没有人注意这些了,因为他们疯了,全疯了!他们不再是《旭日人》上说的“铁的团队”,而是疯子的团队。他们根本不配理想中的“旭日人”这三个字。
砸烂!砸烂!!砸成稀巴烂!!!似乎把仓库里的东西全部砸烂,这样才可以缓和一下这些“精英”们心中的不满。是的,没有人阻止,也没有人敢于阻止,因为好几个月都没有发工资了,这些依靠微薄工资生活的人一下子变成了地狱的贫民,有的人已经到了生活的最低线。砸!砸!狠劲地砸!只有砸烂,这心中的怨气才可以出那么一小口。
……
这就是旭日集团廊坊分公司在清理仓库时所发生的事情,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决定离开旭日集团了。因为这些都是旭日高层经过层层淘汰所选出来的“精英”。事实上,这些人的确是“精英”,每一个人的战斗力都很强。我呢?自愧不如,所以只好走人——虽然我这个外乡人(不是冀州人)侥幸逃过了大规模的裁员。
我走了,但是和旭日3年的感情却使我时刻遭受良心的谴责。我知道,这些事情集团的高层领导是不知道的,他们也不可能知道,因为下面的基层领导会想尽办法不让他们知道。但是,对处于困境中的旭日集团来说,这些信息对集团领导的用人和决策又是何等重要。廊坊是旭日集团的标杆分公司,出现这样的事情,不知道集团的领导会怎么想。
旭日集团的价值观是“长远发展,造福社会”。我——一个曾经对旭日的事业付出了三年青春的普通员工,真心地希望《智囊》可以将这个信息带给旭日集团的领导,也希望集团早日摆脱困境,重新屹立在中国大地上,以健康的风格傲视群雄。
最后,我用一首词来表明我的此刻的心情。
诉衷情
极高明处道平庸,
缓佩且徐行。
百尺竿头再进,
步步履春冰。

新世纪,
旭日升,
潜龙腾。
西风伫立,
天国旧事
有泪如倾。
前旭日员工 远影
2001年11月

讨债大军
在2001年初的一次会议上,旭日集团对旭日升市场2001年的目标提出了一个十分令人沮丧的口号:2001年的目标是不赔钱。这位发言的老总进而解释说,不赔钱就是赚钱。许多分公司的“总”们还没有回过神来讲话就结束了。
2001年的目标确定了,许多前线的“指战员”灰溜溜地从冀州赶赴全国各地,大家各怀心事,因为所有的人都很明白,这次冀州会议对自己的切身利益会带来什么。是战?是逃?还是倒戈投降?所有人的心中都没有了底。当决策的命令下达到“侦察员(业务员)”的时候,战场一片混乱,谁也控制不了了,大后方也成了一座惶恐的泡沫堡垒。
“那时侯,真是人人自危啊!”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旭日分公司主管说,“因为我们已经感觉到,旭日集团要进入更大的困境了。”
一切都在预料之外。消息传出,各路媒体蜂拥冀州,许多合作单位也派人进入冀州催债。很多年来一直平平淡淡的冀州一下子成了焦点,一向生意清淡的冀州宾馆突然天天爆满——旭日集团却进入难熬的寒冬。
在旭日集团的传达室里,记者被拦住了,一同被拦住的还有一位中年人。
“我找白庆宁(旭日集团秘书长),你呢?”
“我也是。”
这位姓刘的中年人是北京一家包装厂的讨债者,旭日集团欠他们大约400多万,他来冀州已经有8、9次了,这次已经来了10多天,可是在今年10月份答应11月初交款子的白秘书长却不见人,门口的保安回答说,“人不在,不能进去。”
整整3个小时,保安品着茶,坐在椅子上翘起二郎腿不断地对这位中年人吆喝:“这里不许抽烟;你们站的远一点;行了,出去。”终于,中年人站累了、口渴了,要回宾馆休息一下。将中年人送出门,他却推出一辆自行车,记者十分惊诧,这位中年人自我解嘲说:“没办法,给逼的。”原来,中年人为了省打的费,专门为讨债买了一辆自行车,以便“以车代步”。
真是应了一句俗语:欠债的是爷爷,讨债的是孙子。相对于这位姓刘的中年人来说,《中华新闻报》报道的王枉的遭遇更是让人心寒。
7月30日(2001年),北京西城四道口,六七个人站在路边,头扎布条,身穿统一T恤衫。上写“强烈要求‘旭日升’重合同,守承诺,还我血汗钱”。下署“比邦公司全体下岗职工”。
领头的是一位身高1.80米的汉子,名叫王枉,是从深圳来的,是该公司总经理。他们在此已经站了20多天了,可是“旭日升”一直拒绝接见他们。
他们在2000年8月11日就与“旭日升”签了还款协议,但是至今还见不到还钱,也不见到旭日集团的负责人。他们是私企,资金是下岗职工集体集资的血汗钱,“旭日升”有钱在中央电视台打广告,在石家庄买300亩土地,在秦皇岛并购啤酒厂,在北京住数千万元的写字楼,为什么不还他们的血汗钱?而且,他们现已身无分文,有人还有严重心脏病。
通过其他渠道记者了解到:1999年2月,河北旭日集团下属的旭日保健制品有限公司与深圳比邦公司签定了购买蛋白糖的合同,成为比邦公司的主要客户之一。比邦对名气很大的旭日保健一直相当信任,但是风云突变,2000年4月,旭日保健突然终止进货,并欠下了深圳比邦公司订购货款700多万。
从旭日保健中止进货起,经营规模不大的比邦公司就开始踏上了漫长的催款之路,公司高层开始轮番长驻于旭日集团总部的所在地河北冀州。2000年8月11日,旭日保健和比邦签订了还款协议。协议规定,2000年8-11月,旭日保健每月还比邦公司货款100万,12月还清所欠余额;同时,比邦28吨、总价值140万元的库存货物,待运到旭日保健验收完毕合格后,货款在2001年2月底前还清。
可是这个协议一开始就没有得到履行。在比邦的催促之下,旭日保健才陆陆续续地还了少量款项,由于没有资金,比邦早已完全停止运转。
然而,比邦公司的事例只是冰山一角。
高峰时期,前来旭日保健催款的人最多时曾达到100多人。2001年后半年,催款人开始少了,因为许多企业因为没有了周转资金,已经倒闭了;有些付不起在冀州的费用,也只好听天由命;有些更是绝望,原有人员也无奈跳槽。据悉,目前在冀州长驻的还有十七、八个人。
从内部获得的资料显示,目前旭日保健公司的总负债已经达到5.3亿-5.6亿,其中欠客户2.3个亿,另外还有大量的员工集资款(每人收1万元的风险金)没有付清。据说旭日集团副总曾亲口承认,目前旭日保健欠下款项的客户有200家左右。
据催款人介绍,面对催债,旭日集团刚开始是派一些无关紧要的人来拖时间,到后来,就逐渐变成了爱理不理。旭日保健总经理刘守忠基本不在办公室上班,在旭日保健的办公地点,公司高层经常从狭小的后门进出,以避开债权人。每星期一的高层例会,也都是在一辆汽车上开。
在冀州等了整整一天,记者看到的确很少有人从敞开的正门出来。搞宣传的小马给记者联系了一下秘书长白先生,但是得到的答复是“白先生很忙”。当记者打通白先生的电话时,一位自称姓刘的先生却说白先生已经出差10多天了。

内 乱
冀州人的出名和旭日升有很大关系,因为自创业以来,从旭日集团总指挥部每年都有一万多人在这里誓师,然后开赴全国各地。这些人大多数曾经在战场上能够以一当十,经常会把竞争对手“打”得落花流水,他们理所应当地在旭日升的创业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也被外界称为“可怕的冀州人”。
“很奇怪,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累,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还是精神饱满。”1994年就加入旭日升的一位张先生说,“我们每天去跑零售店、拜访客户、同经销商谈判,有时甚至是自己推着自行车跑客户,但是大家却没有一点怨。当时我甚至来不及想年底怎么分奖金、工资什么时候涨等问题。我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这是我的事业,不论有多累、多苦,我心甘情愿把它做好。”
张先生眉飞色舞地回忆着美好的过去,但是面对现实的今天,却沉默了。
就在旭日升的事业不断扩展的时候,旭日升人根本没有意识到什么是人力资源问题。业务不就是找经销商—铺货—回款吗?这个致命的粗放意识不仅被旭日的员工认可,就是集团领导也深信不疑,他们甚至窃笑原来大公司是如此地好管理。所以,这个被大街上卖菜老农认为正确的买卖原则在旭日集团扎了根。
于是,不论是进入哪一个城市,不论是什么职位,旭日集团都无一例外地从冀州派遣冀州人马。对于外界的变化,这些蜷伏在冀州的高层领导根本就没有注意过。在他们的心里面,只有钱(回款)是最重要的,只要他们可以在冀州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回款,那就万事大吉了。
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旭日集团采取了按照回款多少来评定工作考核的管理思想,而忽视了市场通路的精细化建设。不错,有好多回款很积极,但是集团却不知道,这些及时的回款是怎么来得。
原来,很多从冀州出来的业务员为了配合企业的考核,和经销商达成协议:只要你答应我的回款要求,我就可以答应你的返利条件,而且,我还可以从集团公司给你要政策,甚至还可以让你卖过期的产品。在十分诱人的利益下,经销商十分配合分公司的回款,但是,基本的商业道德、旭日升的企业原则却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由于许多分公司的老总都是原来冀州供销社的骨干,他们在集团内部有着很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好多政策的确是可以要来的。这样,不同的经销商就可以拿到不同的产品价格。终于,不可避免的串货现象出现了。几乎所有的经销商都挤破了脑袋和集团的“骨干”搞关系,希望可以在串货上得到最大的发言权。这时候,旭日升还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病症,还在做着回款的美梦。甚至,经销商近乎乞求的政策要求,使得许多高层更加飘飘然。
很多分公司的经理、业务员也根本不管市场上的铺货、分销和监督,而是住进了经销商包的酒店,除了催款和大胆承诺不可能实现的条件之外,就是和经销商一起欺骗企业、洗钱。很多有点正义感的业务员却没有机会给企业高层报告这个问题,因为对他们来讲,他们的言行时刻都受到来自冀州的主管们的监督。2000年底,旭日升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市场调研,调研的结果让人触目惊心,但是,老总接见的10多名调研员在被接见之前就的到了“现管”的警告:“只许说好,不许说赖,谁要是捅了漏子,谁明天就下课。”
正义不止一次就这样被强奸了。有在旭日业务员中流传名为《万恶懒为首》的诗为证:牌场风流酒后狂,笑聚分赃正当行;温柔乡里图一醉,哪管旭日兴与亡。
在2000年的时候,集团为了鼓励经销商的士气,发行了一些现金刮卡,最大的金额是1888元,许多业务员按奈不住金钱的诱惑,只发货不发卡,然后自己将卡刮开并到集团将现金奖励领走。当时要求领款人必须留下电话和地址,业务员就给集团留下了许多IC卡电话,有聪明的留下了朋友或者亲戚的电话。后来集团在检查中发现此问题,下令严查,但没有过多久又销声匿迹了。
在检查中集团还发现,许多分公司出现了有人拿着上百个拉环来促销地点兑奖品的事情,对于这个一等奖相机、二等奖手表、三等奖衬衣的活动来说,一下子拿出上百个拉环的几率太小了,肯定是有人捣鬼,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于是集团下令,兑奖要拿来罐体。不错,这一招将那些捣鬼的旭日人给制裁了,但是哪一个消费者会将喝完的罐子整天带在身上呢?许多真正喝到奖品的忠实消费者认为这是旭日升的一个天大的骗局。旭日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受到了伤害。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记者采访时反复问访问对象这个问题。得到的答复几乎是同一句话:“人的素质太差了。”

通路崩溃
“蓝色冲击波”这句话对很多人来说并不熟悉,但对于一个旭日人来说,应当是再熟不过了,因为它代表的是耻辱。
何谓蓝色冲击波?请看这样一组画面:成集装箱旭日升冰茶从公司运到经销商手中,然后经销商又把货成车成车地拉到其它销售区域,甚至是从哪来的回哪去。因为冰茶底色为蓝色,所以这种行为被旭日人称为“蓝色冲击波”。有的媒体上把它叫“窜货”,旭日集团则把它叫“冲货”,不管叫什么,其本质都是跨区域降价销货,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市场价格混乱。
其它企业也有冲货现象,但旭日集团的冲货却是空前的,一些分公司进行连续不断地冲货还被集团内部认为是了不起。一些酒气冲天的老总们还常常在会议上骄傲地说,旭日集团的市场很多是冲开的。
不错,这是事实。货不冲不卖,这也是一位旭日领导说的,语出惊人——在他们眼里,冲货根本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们根本就没意识到,冲货会冲掉旭日的明天。
冲货是如何造成的呢?这里,我们举一个小例子说明。旭日集团曾搞过一个大型促销活动,即:每进三十件冰茶搭赠一辆价值180元的自行车,每五十件搭赠价值300元的人力三轮车,不足30件的则赠购物卡。各地区搭赠的物品不尽相同,但原则是平均每件6元的促销费。这个政策一出台,立刻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仅保定某县经销商就进货1万件,并极度短的时间内把1万件货迅速出手,并要再次进货。这1万件冰茶该县消化的了吗?当然消化不了。那么货又到哪去了呢?回答是给冲走了。冲到哪里去了?鬼才知道呢!
在促销期过后,旭日升产品在该周边地区开始滞销,因为二级批发商手中的货压的太多了。原来,经销商们利用促销机会,以低于市场价很多的价格把货出手——当时,冰茶的价格一度低到了33元一件,而厂价是41.6元一件。经销商不赔,而厂家呢?厂家的业务员干什么去了呢?他们回完款后就开始做发财梦了。因为在他们看来,做业务就是催经销商打款而已,经销商接到货后,就可以任意卖这些货了,厂家的业务人员只是催款的打工仔。如果业务员不这样做,经销商就会把情况如实报给区域经理,区域经理为讨好大经销商,便用权力压服那些不听经销商话的业务员,业务员就只好唯经销商之命是从了。
没有了监督和压力,经销商们便放开手脚去冲击其它市场,甚至是赔钱卖货。他真会赔吗?当然不会。有句俗话叫“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就点出了这个问题的实质——经销商不会做赔本的买卖。事实上,他们只是利用“旭日升”这个品牌来吸引客户,进而达到卖其它产品的目的。东方不亮西方亮,道是无利却有利,旭日升冰茶不赚钱,别的可以大赚一把。这样一来,商家笑了,可厂家却该哭了,明天的市场没了,厂家的利润空间也几乎到了零。
不促销经销商不进货,可促销又无异于饮鸩止渴,渴的难受时,明知是鸩也要饮,进退两难的境地好不悲惨!
看得出,旭日集团目前的困境早在刚刚开发市场的时候就种下了祸根。现在冲货严重,其前因就是草创时期业务员素质低下,不注意对经销商进行有效管理,一切以回款为目标。一些基层领导干部更是不遗余力地压任务、要回款,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日是与非。
另外,不同地区的销售政策不同也是产生冲货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河北市场月底扣百分之三、天津市场扣百分之四,北京市场则扣百分之五,正是这种政策的不同,才使得冲货屡禁不绝。
冲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销商素质低下。厂家给他们定下任务,并说年底完成销售额100万的,奖松花江一部,价值三万六千元。完成销售额的最好办法就是冲货,于是几乎所的经销商都把车款或多或少地打进价格里,最后引发了价格大拼杀。有些经销商天真地认为可以凭实力打败别的经销商,然后自己再整顿市场,扭转乾坤,可是价格战一打起来,大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之势,很难控制,最后市场完全混乱。也正是看到了这种愈演愈烈的危险状况,才使得才智之士望而却步,平庸之人肆意妄为。
就是这样,旭日升上至集团总部,下至各地分公司,整体步入了一个严酷的冬天。
神话在竞争中灭亡
文/雷金

怀念春天
也许是怀旧吧!几乎所有的旭日人都很怀恋2000年蓉城糖酒会旭日升的风采.因为在2000年3月21日—25日,旭日升主宰了蓉城人和几十万来自全国各地客商的眼球。在这几天,你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受到旭日升的势力、实力和魄力。超大型的户外广告、国际会展中心开幕现场利用29200多个冰茶空罐筑成的宏伟城墙、最佳位置的超大展台,以及展位证、代表证、工作证后面的旭日升标志等等被称为当时“最霸道的广告”,这些都给旭日升引来羡慕和钦佩的目光。
仅在这个由旭日升独家赞助的糖酒会开幕前3天,旭日升就签下了大约2亿元的合同。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中国食品报》、《华西都市报》、《蜀报》、《成都晚报》等十多家媒体纷纷拍下了旭日升的辉煌景象,这一切后来被成都人称作“旭日升现象”。
1993年,这个脱胎于河北省冀州市(县级市)供销社的企业开始做起了“冰茶”饮料,并成立了旭日集团。“旭日升”在打入市场时,将产品定位为“冰茶”,产品的特点突出强调“清凉爽口”。“冰茶”的诞生在当时饮料市场上一枝独秀。“冰茶”一诞生,旭日集团就派出了上百名冀州员工带着产品走向了北京、天津、南京、重庆、上海、哈尔滨等大城市,进行万人品尝派送活动。蓝白相间的工装、海蓝色的产品包装,在炎炎夏日里给人一种深邃、宁静的感觉。在那些日子里,很多人在城市的酷热中享受到了“冰茶”的清凉。旭日集团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那时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个企业的前身只是个小小的县级供销社,更没有人知道这个企业在一个不通火车、也没有一个象样的汽车站的冀州。决策的准确、员工的努力都收到了回报,这一年的冬天,旭日人常常高兴得晚上睡不着觉,大家都盼望着1994年的夏天赶快到来。
1994年旭日升集团投入3000万元用于冰茶的生产和上市,市场得到了一些有眼光的经销商的青睐,这一年旭日升获得几百万元的市场回报,旭日升的成功轰动了冀州城;1995年,旭日升冰茶销量更是达到了5000万元;1996年骤然飙升到了5个亿。“冰茶神话”就这样诞生了。
在市场销售的高峰期在1998年,这一年其冰茶销售额达到了30个亿。2000年,旭日升的品牌价值达到160亿元。旭日集团无可置疑的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茶饮料生产基地。“旭日升”作为市场前瞻性的产物,也名副其实地成了在国内茶饮料市场升起的“旭日”。
旭日当头照,旭日集团已经如日中天了。
对手游戏
可是,当旭日升冰茶在创造神话奇迹的同时,顶新国际开始放弃“康师傅”纯净水在全国饮用水行业的三甲地位,斥巨资杀进茶饮料市场;与此同时,统一国际(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也挥师茶饮料市场。随着康师傅和统一在茶饮料行业的异军突起,激烈的竞争使得旭日升的市场份额迅速从最初的70%跌至现在的30%,市场销售份额也从高峰的30亿降到不足20亿。2001年夏天,可口可乐公司的创新产品“岚风”蜂蜜绿茶入市,更加速了茶饮料的市场大战;之后,杭州娃哈哈集团便宣布涉足茶饮料,推出非常系列饮料,且在短短一个月中便销售了6000多吨;汇源、椰树等也开始涉足茶饮业……
旭日升面对强敌一时难以招架,只好步步后退,最后索性全面撤退。旭日人也找不到了原来神话般的感觉了。
曾经有人问可口可乐的总裁:“为什么可口可乐可以长久不衰?”这位总裁回答说:“因为有百事可乐。”
这位总裁的回答的确精辟,可口可乐的百年不衰就是因为竞争,而且竞争不但成就了可口可乐,而且成就了百事可乐。
竞争才是硬道理。但是面对一个空白的市场,旭日升却没有那么幸运,他在最辉煌的时候没有对手,这个创造了中国茶饮料市场企业的身体也慢慢地虚脱了。
大规模的广告投放,刘德华、羽泉、李霞等明星的助阵,都没有塑造出旭日升的品牌内涵。大家在高密度的广告中只知道旭日升是茶饮料,至于更深层次的品牌内涵,许多人除了知道“冰爽”之外就什么都没有感觉了。事实上,强有力的推广只是表明了旭日升是一种茶饮料而已。
品牌的概念不清晰倒没有什么,最重要的是这个企业在得到巨额利润之后没有对通路进行规范管理,在流通领域乱了套。通路上出了问题,形成连锁反应,使旭日升为自己的不创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人才上的匮乏、管理成本的挥霍浪费、通路管理的难以控制、品牌概念的不清晰等让几乎所有的饮料厂家都觉得,旭日升只是一个纸老虎,进攻的时候到了。
康师傅和统一的领袖地位已经造成茶饮料在包装、口味等方面先入为主的效果,并成为随后进入茶饮料行业竞争者遵照的“标准”,这一”标准”正逐渐成为行业的天然壁垒。旭日升失去了大半江山,也失去了曾经的“标准”制定者的地位。
“没有想到康师傅、统一的动作会这么大,也没有想到我们会败得这么惨。”一位旭日升总部的员工对记者这么说。
事实上,为了争夺市场占有率,旭日升还是采取了很多办法的。2001年5月,针对竞争对手的发难,他推出了新口味、新包装的系列饮料,并起用青春派偶像羽泉和李霞作为新的形象代言人。新推出的茶韵系列有绿茶、红茶、乌龙三种口味,与康师傅和统一的产品基本相同,这显然是要与“康师傅”、“统一”争夺市场占有率。
但在这场市场占有率的争夺中,旭日升本来的低价格优势却成了旭日利润的杀手。有内部员工透漏:旭日升每瓶茶水大约0.07元,一个拉罐大约0.7-0.8元(原来是1.2元),纸箱大约2.00元,再加上租生产线的钱,按照出厂价每箱41.6元(廊坊每箱可以拿到37.78元)来计算,旭日升每罐大约可以得到0.05元的利润。可是由于管理成本大的吓人,实际上在竞争中是赔本的。
低价的策略没有奏效,市场开始混乱、溃败。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康师傅、统一等茶饮料的规范管理和高价格产生的高利润,许多经销商也在危机关头倒戈投“敌”。
哀鸿遍野,兔死狗烹。旭日升不得不全军撤退,承认失败。
康师傅和统一借机打响全面进攻战役,夺取了霸主地位。现在已经占距了大约50%-60%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其它重量级的企业也开始闻风而动,可口可乐、娃哈哈、乐百氏、汇源、健力宝、椰树、怡宝、旺旺等也都开始涉足茶饮市场,分别推出了各自的茶饮料系列。如此多的重量级企业缘何均看好茶饮料市场呢? AC尼尔森的一项调查表明,最近几年,中国茶饮料市场发展速度超过300%,茶饮料已成为仅次于碳酸饮料的第三大饮品,涨势迅猛——1997年产量仅20万吨左右,1999年已达到80万吨,去年全年则高达185万吨。据中国饮料协会的数据表明,2001年茶饮料的产量会超过300万吨,2002年仍然会有大的增长。
趋利的企业行为终于迎来了万紫千红,茶饮料的春天来了,可是一朵已经衰败的迎春花却在墙头皱着眉头。一位老人在迎春花下自言自语:“历史就是历史。”

变革还是埋葬
文/雷金
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被送往医院,需要紧急抢救。手术室里,新来的主刀医生有两个,甲说要从胸口开刀,乙说要从腹部开刀。到底用哪一个的方案?大家只好等待院长的到来。院长来了,决定先甲后乙。手术开始了,但医生还需要护士的配合,可原来爱偷手术刀的老护士被撤了,新来的护士还不知道该递剪刀还是夹子,于是医生赶紧培训护士……结果,还没来得及做手术,病人就死了。
在2001的饮料业旺季,旭日升却关起门来搞变革。已经山穷水尽了,对于旭日升来说,没有办法的办法或许就是变革。
由于旭日升是出高价从可口可乐、宝洁公司引进人才主持变法,所以其变革十分引人关注。人们都清楚,这次变法直接关系到旭日升二次创业的存亡。
在冀州记者了解到,该集团进行的自成立以来最大的内部改造还没有结束,针对公司管理漏洞的“大手术”正在收尾阶段。
手术首先从引进“外脑”开始,即花巨资从宝洁、可口可乐等公司挖来10多名资深职业经理人主管公司营销;然后就是精简机构和人员,共精简了950多名员工,包括两名分公司经理,1000多名以前的一线业务代表被安排到生产部门工作;然后就是开发全新的茶韵系列绿茶,并请人气最旺的羽泉作形象代言人推出全新的广告。
  但是从后来的市场反应状况来看,这种“休克疗法”并没有挽救旭日升在今年市场上的秃势。人们不禁怀疑,这种“大换血”的成功几率到底有多大?
变革要从集团的高层开始,但对于集团的习惯观念和习惯势力,或许这些在十分规范的游戏规则下成长的“洋和尚”们还是首次面对。对那些让人手足无措、可恨可笑的冀州观念,不知道这些从国际上驰骋的人是否可以吃透这深深蕴含中国文化糟粕的管理机构和模式。
事实上,旭日升需要的是可以驾驭这些现在还在市场上左右着旭日升命运的冀州人。“外脑”已不再是潮流,充其量只是流行色。
不错,旭日升败在营销,但是营销的失败却是由于集团观念的陈旧引起。事情已经这样,谁也没有把握说旭日升休克后,必然可以重生。大规模的解聘带来的是旭日升要垮台的负面舆论,带来的是这些即将被解聘的员工对旭日升已经“病危”身体的最后破坏和践踏。据记者了解,由于没有强有力的控制,许多被解聘的旭日员工就干过在解聘后收了经销商的款拒不上缴、将促销礼拒为己有的事情。然而,幼稚的决策者依然认为,旭日升的变革很快就会完成,结果选择旺季即将到来的时候动刀,却失去了2001年的市场利润。
旭日升在变革的同时也将自己埋葬自己。([email protected])

输入指定颜色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