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思维”:由模糊到猛醒 - 财金 - 杨宏生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33 次) 时间:2002-01-06 15:44:54 来源:杨宏生 (三井川) 原创-非IT

2002年1月1日,欧元日。
今天,崭新的欧元纸币和硬币开始正式流通,欧元区12国的3亿多居民,将从此告别他们祖祖辈辈习惯使用的法郎、马克、里拉、比塞塔等本国货币。
当然,欧元的影响绝不仅仅止于这一点,事实上,其影响已远远超越了欧元区12国,正向世界各地扩散。
中国自然也不例外。
长期以来,“美元思维”相当程度地统治着中国人国际经贸的思维方式,不少人甚至陷入“美元定式”、“美元本位”的渊薮。
如今,这种“思维方式”不得不发生某些转变——“欧元思维”正经历着一个由模糊到猛醒、由感性到理性的的过程。
而且,这种“转变”具有着普遍性——上至国家决策层,下到普通老百姓,都需要经受“欧元思维”的考验。

时不我待。
如果说,不久前国人对于欧元的理解还处在模糊的阶段,那么,现在,国人的“思维”就不得不清醒了!当然,我们不需要“狼来了”的惧怕,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为清醒的“思维方式”。
欧元现钞的正式流通,对个人、对企业、对中国金融业、对国家经济体制,乃至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影响,都是不可轻视的。
毕竟,中国正处于经济大转轨时期,对于任何一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新生事物,我们都不得不以一种战略眼光来审时度势。

欧元带给我们的“根本思维”:
金融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

“欧元正在改变国际金融格局和国际金融体系,并将在全球化的经济中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以“欧元之父”享誉全球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芒德尔不久前如是说。

有人说,未来的国际金融格局应该是欧元、美元、日元三足鼎立的局面。
事实上,这个“三足鼎立”只是暂时的格局,因为,欧元排山倒海的“大一统”气势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种具有根本性的思维:金融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这种趋势将使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不得不摒弃原有狭隘的“美元”、“日元”、“人民币”等的金融思维模式。
说欧元是货币界的世界公民,这一点毫不夸张。
欧元的影响正在走出12个成员国的国界。欧元区以外的一些国家或地区已单方面宣布以欧元为法定货币,而相当多的非洲国家原先同法国之间的货币合作关系将转为与欧元挂钩。即使不考虑欧盟东扩候选国的货币与欧元之间的兑换关系,欧元将在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发挥决定性的影响。
事实上,如果再考虑欧元区的经济实力和外贸数量,欧元作为世界性货币的意义将更加突出。
首先,欧元的“人气”是巨大的。在目前的12个欧元国中,生活着3亿多人口,而另外两大货币区——使用美元的美国和日元的日本,人口分别为2.72亿和1.27亿。
其次,欧元区十分“开放”。有资料表明,欧元区与第三者的贸易远远高于美国和日本,欧元区的出口占国际出口量的19%,而美国和日本分别为15%和9%。
还有,货物及劳务出口对欧元区经济的意义也高于美国和日本,欧元区的出口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7%,而美国和日本分别为10%和11%。
近年来,欧洲经济稳步增长,作为国际贸易中份额最大的经济集团,其贸易顺差持续增长;欧元成员国的外汇储备为3498亿美元,约为世界外汇储备总额的1/3。这些因素都会有利于欧元的稳定和走强。
因此,目前的欧元虽然暂时不能真正成为美元的竞争对手,但长远看,如果有朝一日瑞典、丹麦和英国加入欧元区,再加上13个欧盟成员候选国取得正式成员资格,欧元与目前占世界主导地位的美元完全可一决高下。
据有关专家分析,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欧洲金融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张与发展;欧元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将挑战美元,很可能迅速成为世界第二位的主要货币。届时,欧元的强势地位将不可剥夺。
  “欧元之父”芒德尔曾说,欧元是欧洲的主权国家放弃本国货币后共同拥有的单一货币,它在国际货币发展史上的地位是独特的,前所未有的。欧元诞生后便成为国际金融市场排行第二的货币,今后仍将与美元分享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这种金融力量的转移将是欧元导致全球金融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欧元进入国际金融舞台的重要性。”芒德尔说,这是二战后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全球最重要货币以来国际金融中“最重大的进展”,其意义比20世纪70年代国际金融体系崩溃更为重大。国际金融体系崩溃并没有改变金融力量的格局,但欧元能够改变这一格局。  
在金融市场上,也许我们暂时还无法得知谁将是最后的赢家,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欧元让我们开了眼界: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金融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至少,这是个不可逆转的全球大趋势。

欧元带给我们的“关键思维”:
中国金融业和中国经济体制面临新考验

现实往往与喧闹的表象有差距,中国商业银行机构在欧元快节奏的脚步面前似乎显得有些迟钝。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中信实业银行天津分行的魏祖怡说,他们对欧元的到来已经做好准备,但对欧元的前景没有明确的思路。
事实上由于中国与欧盟之间的结算往来不占中国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大多数商业银行目前仍处在“美元思维”,这种情况很可能会持续到2002年1月1日之后很长时间。
虽然,“美元思维”暂时不可剥夺,但是,欧元的正式流通带给了我们一个关键性的思维:中国金融业和中国经济体制将面临新的国际金融大环境的考验,挑战与机遇并存,金融宏观调控和微观经营策略都须作出及时的反应。
欧元至少将在以下三个方面给中国金融业带来冲击:
首先,欧元流通促使欧盟内部银行兼并调整,金融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加强。而欧洲是中国金融跨国经营的中心区域,所以今后中国在更加强大的欧洲金融银行业中的竞争将更为激烈。特别是在欧洲的分支机构和金融资产结构等带来更为直接的影响,而银行国际业务受到的震动,也将直接对中国的银行经营成果和发展战略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欧元会促使欧洲金融业向东南亚、美国和中东等区域扩大经营,我国在欧元区以外也会面对激烈竞争。
第三,单一货币的实施将直接导致新型欧洲金融机构的产生,全能型银行制度将流行于欧盟,这将大大增强其国际竞争力,而这对中国幼稚的金融业的冲击,不仅体现在欧盟内部和外部金融市场上,而且在中国国内,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必然将进一步发展同中国的金融关系,这其中就包括要求中国开放金融市场。所以,外资金融机构作为一个集合体将对中国金融业提出更强的挑战。这些挑战无疑又将促使中国尽快建立与开放相适应的金融监管制度并完善我金融银行体系等。
  中国建设银行有关专家指出,就商业银行而言,欧元现钞的流通所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银行业务方面的变化,中国金融机构现有的欧币资产和负债也将经受考验。未来欧元与美元、日元的兑换交易量可能会激增,这一变化应引起中国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并尽快在其经营策略上作必要的调整。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郭树清不久前曾说,从中长期看来,以欧盟经济实力为基础的欧元将会是比较稳定的货币。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外汇储备拥有国,一直以来都很关注欧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欧洲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欧元汇率自身的稳定性将是决定今后欧元货币国际地位的主要因素,而这也是中国国家外汇储备能够更多持有欧元资产的原因。
种种迹象表明,面对欧元“气吞山河”的气势,国内一些金融部门已经着手准备或正在“应战”了。
事实上,除了中国金融业面临着欧元的考验,整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也将面临一场新的较量。
从表面上看来,欧元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深入一个层次探视,可以发现前者对后者有不少“启示效应”。因为,我国既然已选择市场化、国际化改革的道路,就应该虚心借鉴外国及区域经济组织的先进经验。
然而,长期以来,基于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却一直在走“双轨制”道路:一是仍保持某些行政手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呈逐年减少;二是借鉴国外的某些调控方式并融入国情,使之“具有中国特色”。
所以,这种“不彻底”的改革,应该被欧元等“一体化”的浪潮吞噬掉。欧元的运作无疑将直接或间接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与世界经济接轨。
中国首部欧元专著——《欧元论》的作者之一陈亚温教授,在《欧元续论》一书中论述到,欧元是欧洲经济与欧币联盟的结晶体,而欧币联盟是欧盟经济一体化重要的内涵之一。欧元、欧币联盟、欧盟三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欧币联盟以及整个欧盟的经验向我们展示了其宏观经济管理的经验,即如何协调宏观经济政策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搭配、互补、互制和协调的关系,这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严峻课题。

欧元带给我们的“直接思维”:
欧元对中国企业的经贸将产生极大影响

中国不少的企业“栽”就“栽”在跟不上信息的步伐,别人都在跑,他却在后面慢悠悠地“溜达”!
例如,中国不少的企业老想挣大钱,甚至整天做着“发洋财”的白日梦,他们一听到“美元”二字,神经就兴奋起来,在这些人的心目中,“美元”就代表着财富。事实上,这种盲目的、类似崇拜的思维方式,往往就造成消息单一、甚至是闭塞。现在,欧元都正式流通了,中国的企业家们应该尽快熟悉欧元,熟悉它的“游戏规则”,否则吃亏的是自己。毕竟,欧盟现在好歹也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块头”。
欧元最简单的“游戏规则”就是:欧元现钞流通将吸引大批的投资者进入欧洲前景广阔的资本市场,同时也吸引区内和区外的政府和企业扩大在欧洲资本市场融资,从而形成全球投资的新热点。所以,欧元必将对我们中国企业的外贸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国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尽快制定对策,以便扩大在欧洲的融资渠道等。这便是欧元带给我们的“直接思维”。
首先,欧元将减少中国与欧盟贸易结算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国企业不必再“劳心费神”地为与每个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而去进行复杂的货币兑换。
中国外经贸部国际贸易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周文明认为,中国企业可通过规模经营节省更多的费用,把欧洲看作一个单一的市场,可节省交易成本,获得更高的效益。
此外,欧元的流通,使欧盟产品价格透明,使国与国之间的成本比较变得更加容易,从而可以更容易压低价格。
还有,如果企业适当地增加欧元在贸易中的结算比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郭树清2001年11月下旬曾指出,欧元进入市场流通,将对世界经济和货币体系的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将进一步深化中国与欧盟,特别是与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
针对欧元以及中欧经贸往来等问题,郭树清还指出,从双边贸易情况来看,1975年,中国与欧盟的贸易总量只有24亿美元,而2000年则达到690.4亿美元,25年中增长了29倍。欧盟是中国仅次于美日的第3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欧盟的第4大贸易伙伴。欧元现钞的流通和中国入世将使得双方的经贸往来和投资活动更加便捷和频繁。
欧盟目前是中国的第二大进口商品供应地和第四大出口市场。欧盟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5%,从欧盟流入的资本占外资流入总额的9%。
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真正实现,必将扩大中国对欧元区的出口,只要进入了一个成员国市场等于进入了整个欧元区,只要企业的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就有可能扩大在欧元区的市场份额。同时欧元有利于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现,以进一步改变中国出口市场过分依赖于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局面。从中国的进口来看,欧元将大大降低欧元区国家产品的成本,增强了竞争力,因此中国的进口将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当然欧元的出现对中国的贸易也有一些不利的影响。
首先,欧元区虽然是一开放型的区域经济集团,但其排他性也是存在的,它们内部的经济交流将更为自由,将来东欧等国家进入了这个经济区域后,这些国家生产的商品必然会对中国的同类产品产生排挤现象,会让中国产品丧失一定的市场。中国部分出口商品将失去竞争优势,如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将遇到南欧国家的更大竞争。中国出口商品的定价将因欧元现钞的流通而简化,价格透明,不能继续实施差价销售,使差价好处完全失去。
其次,欧元在过渡期内会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国际投机家难免会兴风作浪,容易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给中国企业的对欧贸易带来较大的风险。
  针对上述不利影响,有关专家建议中国企业采取相应措施:除与欧盟开展贸易外,应注意开辟地中海、波罗的海、黑海沿岸地区等区域性市场,以利于提高企业整体业务水平;适当调整欧元在贸易中的结算比重,同时考虑欧元汇率变动因素随时注意调整价格,注意欧盟各国货币向欧元转换过程中的风险,通过调整价格转移和分散风险,尽可能减少损失;为转换欧元做好技术上的准备和调查研究工作。
  从根本上来讲,中国企业应充分利用欧元“大一统”的契机挖掘更多的市场潜力,及时进行战略调整,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应变能力。

无疑,欧元现钞的流通带来了一股“排山倒海”的大气势,事实上,这种气势是“蓄谋已久”的:其产生是经过了长期准备的,1969年的“维尔纳计划”已正式提出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计划。所以,对于这种有“蓄谋”的事件,中国不能、也绝不应该等闲视之。我们对欧元的认识应该由“感性”尽快过渡到“理性”上来了!
面对欧元不可抹杀的宏伟气势,我们惟有“尽快适应别人,及时调整自己”。

《中国商报》2002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