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去(《知识经济》2002.01) - 我的原创 - 陶然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11 次) 时间:2002-01-10 16:57:43 来源:陶然 (taoran) 原创-IT

2000年年底,冬风刮得正烈的时候,于慧敏辞掉工作,来到离家较近的瑞通学MCSE认证。这一年,他刚从大学毕业3年,也在北京星海乐器有限责任公司待了3年。这时候MCSE证书在国内已经过了众人趋之若鹜的高峰,所以,他心底虽然希望借此找个更好的工作,但却不是很踏实。现在的于慧敏给记者递上的名片印着“北京四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技术部副经理”的头衔。
换了工作
于慧敏从南昌航天技术学院毕业后像很多同学一样杀进了北京,来到了北京星海乐器有限责任公司,虽然他的专业是电子,但是在这家国内最大的乐器厂里,他做的是市场工作,计算机和他无缘。“做市场就是经常出差,到各地去收集信息,和客户打交道。”专业不对口,倒没有挫败他,单位里有机房,他没事干就老往那里钻,同事在机房看到他的机会远胜于在他应该在的办公室,就是在玩电脑,帮助攒个机器,修个机器什么的,就这样,他就在乐器公司做了三年的“兼职机房人员”,直到有一天,他觉得这样下去不行。
觉得不行的原因是因为他觉得在公司里虽然PC很新,可是网络设备方面更新却很慢,不到完全用不了,不会去换。况且PC太狭窄了,他的兴趣固然在计算机,可是绝不仅是PC。他想了很长时间,认为这样“会越来越跟不上外面的世界的”。单位里的钱怎么也买不起房子,大好的年轻人不应该把精力浪费。这些想法慢慢积累,最直接的导火线却是一件小事:和他同时分到单位里的一个女孩一天吃饭的时候颇得意地对他说她考了一个MCSE,这是他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我很少关心这些。”那个女孩又向他说了很多考这个东西的好处,反正在当时的他听起来,这个东西对于自己很有用,而且“连个根本就不接触计算机的女孩儿都去考,我为什么还在这里乱忙一场呢?”在这番交谈之后,他开始着意流行这方面的信息,他上微软的网站去看,那个女孩考的是NT4.0的MCSE,当时已经非常多了,而WIN2000的MCSE刚刚推出。他决定考Win2000的MCSE。
离家非常近的地方有瑞通培训,条件不错,老师给他的印象也挺好,他决定就在瑞通学了。之后他就去单位辞了职,没有考虑太多,也没有给自己留下后路。这天是12月20日。于慧敏放弃了工作,重新开始了学生的身份。这个决定可能对他很重要,因为事隔一年,他还很清楚地记得日期,没有做任何迟疑,脱口而出。
这之后就非常普通了,如同每一个好学的学生,他每天白天上课,晚上回家看厚厚的原版教材。天天拼命地学,还经常就不同的问题向老师请教。学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上机考试。3月23号,他考完七门课中的最后一门课,如释重负。之后,他又去报了CCNA的培训班。之所以报CCNA,是因为他在培训班里才发现天外有天,还有很多的认证可以学。一个星期的课程结束,他没有参加考试。MCSE的培训加上7本原版教材,总共是3500元,考试费每门200元,一个星期的CCNA培训花了2000元。
于慧敏认为自己已经提高了不少,就开始了重新找工作的打算。通过招聘网站他给四通电子电邮了简历,其后,是顺理成章的等待。近五六天过去,没有一个回音,他正打算重新找几家发简历的时候,电话来了,四通让他去面试。面试被问的问题很简单,四通主要是Citrix代理,Citrix是国际著名的集中管理软件厂商,所以考官问了他一些关于终端的知识,“毕竟还是学生么,没有多少工作经验,问题不可能太难,还是基础的东西居多。”还有一些网络常识,广播风暴、七层模型呀,他没费事地说出来了。然后让他到隔壁的房间里填表格,门一推开,才发现还另有5个应聘的人,“这时才有压力。”填表的过程中,经理推门进来问他:“于慧敏,你什么时候能上班?”他觉得这个单位应该是没问题了。那天回家后,他又接到另外几个单位的面试通知,但都被他婉拒了。
在四通,于慧敏做的是系统集成和Citrix产品的技术支持。现在的他偶尔也面试别人,“现在有些学员,说是通过什么认证,真以为能力很强,可是一面试,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上次有个学生,CCNP,可是我先问他VTP域的功能,这是NP的知识,他不知道,我就降了降,问他NA应该知道的VLan的作用,他也是含含糊糊,最后我干脆问他交换器和Hub的区别,最基础的问题,他还是说的很乱。”
证书不代表什么,仅仅是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的时候的一个“索引”,就像书前面的目录一样,仅仅是方便更快的阅读简历,你也许可以凭着证书幸运地得到一次面试的机会,但是你不要企望凭着这张纸直步青云。证书不意味着你有实际的能力,而实际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现在的培训中心,现在的培训学员,心态都不大对,培训中心教育的观念不强,学员很大一部分,尤其是社会学员,基本上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功利色彩浓了一点。
其实如果真的是为了技术,未必要去考试。于慧敏办公室有台“比桑塔纳还贵”的 IBM RS/6000,他现在经常在上面操练Unix,他家里也装了Linux,后来他去考了CCNA,但是暂时不想去考CCNP,不过相关的书一直在看。
3000美金考了3次CCIE
1998年,陆从南京东南大学毕业,没有跟同学中的“大部队”一起去南方的深圳华为、中兴,也不甘心回家乡小城的中国联通,而是留在了母校背景浓厚的网络公司。
回忆自己过去的大学时光,他念念不忘的是BBS、Hacker和MUD。这些也许是最容易让年轻人兴奋的东西,IT最初让人兴奋的一定不是NASDAQ的圈钱泡沫,而是Steve Jobs或者HP创始人一类天才在车库里用技术开创时代的理想主义。
对陆而言,工作的前两个月是最快乐的时光:免费上网、第一次拿工资。他一边仍然在BBS里灌水,在MUD里PK,一边没有压力的“快乐的”学习网络和UNIX。在这种“相对纯粹的精神状态”下他第一次接触到CCIE。公司里有一位大陆前10的CCIE,“当时并不了解CCIE,只知道他是比我高好几届的师兄,并且是UNIX操作系统的高手。”那是1998年的8月,他第一次知道有一种很难很贵的考试叫CCIE认证。
公司从1999年思科的银牌代理做到2001年的金牌代理,于是陆也就跟着这个需求,从CCNA、CCDA、CCNP、CCDP一直考到CCIE,虽然认证考试是相当程度上的个人行为,但由于考试费用的昂贵,实验环境的缺乏,在大部分情况下公司意志还是起决定性的作用。
陆还能记起第一次考CCNA的情况就是笔试相当简单,考试好像是2个小时左右,提前很久就提交了,“但我是在刚刚推出的时候考的,不像现在有很多专门的考试辅导资料甚至全真试题,所以准备要困难一些。”
思科的代理体系对于不同级别的代理商有不同的技术要求,一般要求具备相当数量的思科认证工程师,比如银牌代理需要至少2个CCIE,2个CCNP等,金牌需要至少4个CCIE等等。2000年9月他再一次被选中开始准备CCIE笔试。10月份匆匆忙忙通过笔试,预定了12月的LAB位置,每一次的Lab费用是1000美金。然而第一次LAB却以失败告终。“主要还是准备不充分,考试的时候过于草率,甚至有些题目的要求都没看清。”之后又考了两次,终于在2001年4月的第三次冲击中完成任务。
失败感只发生在第一次,他灰溜溜的一个人回去,一路上为那些简单低级的错误羞愧不已;失眠却发生在最后一次,躺在回来的火车上看月亮跟着火车走,怀疑怎么就这么结束了。听说过一些故事,有人因为宾馆房间的壁橱灯关不掉,于是修一个通宵,有人怕睡过了考试时间,凌晨5点起床到考场(9点才开始)等待,有人做到一半发现一点希望都没有,想放弃,而考官苦苦劝说继续。“考试开始之后,几乎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其中,两天结束了,放松了,回想起来反而不记得那些心理状态的细节。”毅力显得特别重要,通过之后最大的收获并不是那个TITLE和高薪,而是经历了一个tough的过程,达到了目标。关于为考试做的具体准备,其实是最枯燥的,“用一个老外的话说就是:pratice,pratice and pratice。大概达到晚上说梦话都是CISCO路由器命令的境界,就大功告成了。”
考下CCIE对陆“另外”的好处是当别人看见他名片上那个圆圆的小标记(CCIE LOGO)时多多少少的“肃然起敬”,可以让他小小满足一下虚荣心。
中国学生特有的“高分低能”现象在IT里并不少见,有人是证书专业户,还有考证枪手,好在这不是中国的高考,一考定终生,这个行业在不停的变,市场需求在不停的变,需要的还是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的经验,踏实的态度,还有机遇。有个证书找不到工作并不奇怪,9·11后,美国、加拿大很多CCIE也在裁员之列。”

授权培训中心
于慧敏参加培训的瑞通培训就在知春路上的天利大厦,对面就是希格玛大厦,微软中国就在这里。瑞通是微软的CTEC(授权培训中心)。
在瑞通网站的学员论坛上,曾经有个学员贴出一个帖子,哭诉他已经是MCSE和CCNP了,可还找不到工作。这个帖子贴出来后,对当时上课的学员是个打击,“连这样的人都找不到工作,学了还有什么用,这样的人全国才有多少个?”
现在通过认证的人有三种:一种是没有参加过培训,靠背题,看Bible通过的。这种人找不到工作是好现象,说明公司找人已经比较冷静了,不只看证书。有证书仅比别人好在有机会和单位去见一面,但是结果是一样的。第二种是以前没有从事过计算机,选择一个正常途径,培训参加考试。培训形式上仅是一种短训,IT的实际经验不是靠一个班就能完成的。培训要达到目的,要有一个系统化的、模拟的环境。培训只是花钱买时间,不参加培训,去一个小公司,可能一年的时间,慢慢积累,你也能达到学一个月的水平。培训是教师带你在很短的时间内上一个台阶,但不是绝对保证你的水平达到了证书要求的水平。厂商实际上说的很清楚,像MCSE要求有一年的工作经验,然后才能上一个台阶,然后去考个认证,这样你才能是个SE。而在中国往往是没有经验的人去考。第三种人确实有比较好的经验,这种人肯定有用。“现在这种证书很多的现象是个信号,说明中国IT人才缺乏还是很大。IT行业待遇缺乏竞争,还有不公平在里面。为什么已经有那么多人有认证了,还是有那么多人往这个行业里挤?因为与别的行业比起来,这个行业还是要好一些。资源要多一些。可能原来MCSE能拿到五六千,现在只能拿到两三千,但是比起别的行业,可能又要高出一两倍。现在有个误区,这么多人有认证,可能有点淤了,但事实不是这样的。像有些媒体所说,当前IT真正需要和缺乏的是有经验的中高级人才。”
瑞通涉足培训的时间并不长,做培训的动机也很简单,他们原先是做软件销售、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的。当时软件销售量很大,客户也很多,客户技术支持需求越来越大,后来他们想,如果给客户培养出合格的IT技术人员,不就等于提供了技术服务吗?而且IT培训作为技术服务的一种,应该说也是IT行业中非常有前景的一块业务。所以,他们直接进入了当时刚刚启动的IT认证培训市场。这时候,是1998年10月,瑞通成为微软在北京的第5家ATEC(后改名为CTEC)。
1999年初,瑞通的第一期培训班正式对外招生,20人的教室里只有三四个交费的。一个月之后,培训教室坐满了交了钱的学员。12月,公主坟的第四个教学点招生。这时的瑞通,已经是“当时北京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微软认证高级技术培训中心之一”。
培训转型服务
记者到了公司,培训事业部总监衣明鹏正忙得不可开交。等他坐下来,记者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他新开设的APC和Citrix培训。他淡淡的表示这仅是些小的培训项目。“APC从2000年6月开始把APC的基础培训课程融入到微软的windows2000课程里。APC针对经销商和客户的中高级培训(ACE-Network Management)原先都是自己做,每次到外地的时候,总是要带着几大箱的设备,成本比较大,而且讲课的老师都是技术人员,做培训不大专业。从今年开始,APC指定瑞通为全国唯一的APC授权培训中心,瑞通负责设计课程、编写教材、设计实验环境、组织认证考试等工作。
瑞通做Citrix有点巧,在瑞通企业客户的名单中有四通电子,既然它是Citrix的国内总代理,又一直觉得瑞通的培训比较负责,质量颇高,所以就将考察培训中心的目标放在了瑞通身上,瑞通没有让它失望,通过了考察,现在的瑞通是Citrix国内的三家培训中心之一。对于这两件事,衣明鹏的看法是,无论是APC还是Citrix培训,实际上都是利用瑞通在培训领域积累的资源,为更多的厂商和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不只是把象微软认证这种已经设计好的课程拿来做,还有能力帮厂商设计课程,为厂商的客户提供标准化的培训服务。象华为等国内厂商,也已经开始重视通过设计产品培训课程来推广自己的产品。
在个人培训之外,瑞通现在正在推IT服务。一是外包服务,主要针对外企的办事处以及中小企业,以前他们需要有自己的IT部门或者IT人员,企业不但要支付不菲的人工费用,还要花很大的管理成本。“外包服务实际上就是让瑞通成为企业的IT部门,企业成为客户,享受全面的服务”。另外是一种顾问咨询的服务,针对一些企业的IT部门或者系统集成商。这些企业平时如果养一个水平很高的人,成本很高。但只有在系统升级、系统排故等时候才用得上。找我们来做可以保证更好的质量,节省很大的费用。”类似的IT服务在国外非常流行,国内的企业多数还没有这个意识。WTO之后,相信这个领域会发展很快。“瑞通将来会在两个领域开拓发展,一方面是针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技术培训,走技术教育学院的方向;另一方面是为企业提供有关IT技术方面的服务,不只是培训,也包括IT服务。通过这两年的摸索,我们感到这两个方向可以完美的结合起来。”
摆脱厂商
2001年7月,在思科2001财年中,清华万博从亚太区所有41家思科培训机构当中脱颖而出,获得了“2001年度思科最佳培训合作伙伴”的殊荣。在很多培训中心中,万博是个与众不同的公司。他做的培训,几乎完全是高端的技术,几乎都是别的培训中心不愿做、不敢做、不能做的课程,除了Cisco的一个系列,还有Nortel、Intel、IBM的诸多内容。记者也因此一直理解他是一家网络公司,培训只是辅助业务。
清华万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清华大学网络工程与信息研究中心。成立这个中心的目的是建设中国的第一个互联网——CERNET,并培养出网络方面的人才。为了完成后面的任务,就在中心里成立了一个网络技术培训中心。后期Cisco进入中国,在推销产品的同时推广它的培训,由于Cernet的大部分设备是Cisco的产品,加上考虑到清华在国内的影响力,所以他们就选择网络中心作为Cisco在国内的第一家Learning Parter。
清华万博于1999年正式注册, 公司定位为IT服务公司,当时最主要的业务是Cisco的培训,其他的业务包括技术咨询和网络工程监理等。培训方面,最早就Cisoc一家,后来就扩大的多,Intel、Bay(Nortel)、Sun等。现在一共有差不多10家。这一块在公司内部称之为产品培训。
万博做培训是下对了棋。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大家一窝蜂挤上去,到现在这个热度还没有下去,生意越来越难做。一个业务要长期发展下去,它的市场一定要长期存在。系统集成在一段时间里会是个非常好的生意,特别是现在网络覆盖还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开始的时候,系统集成的利润可能很大,现在利润空间非常小,一个几千万的业务可能就有二三十万的利润,还有多少家集成商打得头破血流。服务这块业务,不管社会、互联网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人总是需要培训的,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人为了适应社会的变革,就要不断的去更新自己,培训是有生命力的。
今天的万博在走自己的路。在厂商培训之外,他们开始发展自己品牌的培训项目,清华万博教育培训事业部总经理邢山震博士说:“厂商培训只讲自己的产品,不管别人。但要想很好了解互联网行业,或者不是这个行业的人想要进入这个行业,首先应该知道网络的一些基础,像网络的七层模型,通信原理、网络安全的基础,还涉及到构建网络,选择网络设备,不是说你学了Cisco、Nortel,你就会选择了。你涉及的面很宽,你对每个厂家的产品要有底。构建完网络,还要选择网络操作系统,HP有HP-UX,Sun有Solaris,IBM有AIX,这时候又有很多道理。使用网络,还要有应用程序,应用软件背后是数据库,又有很多,DB、Informix、Oracle、Sybase,每个厂家不一样。编程也一样,又有好多语言。管理网络又有不同的工具,最有名的HP的openview,Cisco也有Cisco Works.还有网络安全这一块,防火墙呀、防病毒软件呀,有很多方面。这些方面要求一个人不是学完某一个厂商的产品就行了,就真的成为这个行业里的顶尖了。”基于这种考虑,万博从1999年底到去年年底,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做市场调研和课件开发,设计培训和认证体系,年初开始,正式推出自己的职业培训。
这种观点我不是第一次听到,衣明鹏也和记者说过,他认为目前厂商培训和技术认证的模式存在很多的问题。一个学员学了微软的SQL,企业里也许用的是Oracle,又不得不去学习Oracle的产品培训,必然有内容的重复; 而且培训效率低,厂商的培训是从产品的角度出发的,而非针对技术需要,学员不得不学习一些实际工作中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技术知识。由此可见这是很多培训中心的共识。

发证
微软的证最广泛
对IT认证稍微有一点了解的人肯定都是听说过MCSE,还有好多普普通通的人也都隐隐约约了解一点。这多少说明了MCSE在国内的知名度。记者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是在1999年暑假来北京上考研班时,当时印象很深,以至于自己后来也去考了一个。
含金量公式
微软培训经理张明宇,对于我提出的证书和能力的问题没有多做思考,可能这种问题他已经被问过多次,“如果两个人都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本科毕业的,他们两个人毕业时候工资会一样么?如果发展三年以后,我想工资会相差很大。但是反过来,如果你看到这两个人,你能不能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本科毕业证书含金量高或低呢?”在张明宇看来,一个证书的含金量等于市场的需求和个人的能力。如果没有需求,你个人能力再强也没有用武之地。反过来,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但是你只有证书,什么都不会,这就不叫含金量。就好像说本来企业需求是100,那就要看你个人能力了,如果你个人能力是100,那你的月薪就是10000,个人能力是0,乘积也就是0。两者是一个乘式的关系,不是加法。
的确有很多人期望拿到认证后就能有一个好的工作,也有很多人简单的把证书和工作和高薪画上了自己的等号,但瑞通那位学员的遭遇足可以把这些人打醒。现在的考生不应该有这样的痴想:到一个企业,你说你是MCSE,你是CCNA,你说你会这个会那个,一个企业就会不安排面试,直接就给你10000块钱的月薪。“反正我知道的公司没有这么干的。拿一张PAPER,什么技术都不会,又有什么用?”
证书只是让招人的人在一大堆简历中找到你的与众不同。“我也知道有很多机构是这么干的。有个公司的老板和我说,他们招人只招MCSE,因为收到的简历太多了,就先把那些SE或是有其他什么证明的人挑出来去面试。但不是说,你是SE我就要你。但如果你什么都不是,就属于先被筛掉的。有一点像你说的索引的性质,但这还不够。就像你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不是你的终点一样。”
MCSE在中国
《知识经济》:微软从何时开始开设培训?
张明宇:其实微软进入中国后,就开始设立培训机构,但是真正规模比较大,用户群(学生)接受度比较高,大概是从96、97年开始的。这之后知名度就非常高。
《知识经济》:描述一下CTEC规模上的发展?
张明宇:最初的,大概是93、94年的时候,只有4家,到现在为止,得到微软认证的培训机构有63家,实际上,再往前推,也没有多少意义,因为微软培训是这几年才发展非常快,如果我们想发展培训中心的数量,可以非常多。
《知识经济》:99年的时候,MCSE等认证成了外行想进入IT行业的一个凭证,这个目的开始微软有没有想到?
张明宇:我同意你这种说法,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为什么想进入IT企业,他是要追求一个更好的待遇更适合自己的环境,他需要掌握什么?需要掌握IT的技术,包括掌握微软的技术,所以他要去学,去CTEC去学。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教育就是帮助他掌握微软的技术也是没有错的。
《知识经济》:这几年参加微软认证人数?
张明宇:我可以这么讲,在今年的7月份到9月份,参加微软认证的人数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现在的IT培训市场,总体来说很乱。不过对微软培训的垢词好像最多,“其实不只对微软,整个IT培训都比较乱的。只是因为微软在这个市场里比例很大,所以人家经常讲微软的教育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现在的微软在国内有63家授权技术教育中心(CTEC),尽管微软已经培训出超过10万的技术人员,尽管人们埋怨微软的认证越来越容易考,越来越没价值,可是还是觉得微软的培训中心少了些。张明宇却很满足于目前的数目,“就是在于越是在比较乱的情况下,越是要对培训中心管的严。”他打了个比方,在90年代初,中关村攒一台电脑能赚几万块钱,后来攒机厂商越来越多,门槛越来越低,利润也越来越低,对旧有的装机利润比较高的厂商来说,他有两条路走:一种是去发现新的利润点,无论是从服务方向走、从技术开发走。但是也有一些公司去和别人拼价格,这样的公司没有活下来的。培训也是一样,5年前,培训是个利润比较高的行业,但现在利润没有以前那么高,作为微软的CTEC,要生存发展,核心不是和非授权的培训中心在价格上、在保证考试通过率上竞争,核心的还是培训质量。
院校教育与职业培训
院校教育肯定有他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学校里学的很多课,也许一辈子用不上。但是对一个人思想的成型,包括他将来的一些兴趣点都是有益的。学校里的很多基础课,对于更高的发展有很大帮助。“数据库上来不会讲某个产品,而是要讲整个数据库的概念、数据库的结构。先讲结构设计是对的,尤其是对未来要搞计算机专业的人。但是我觉得学校的培训不应该和现实社会脱离太大。有些理工科院校,计算机系注重数学,计算机课学的反而不是很多,如果去搞研究,当然很有用,但是如果要进公司,要打工要去写程序,用处就不那么大。”张明宇眼中良好的院校教育,应该有厂商的加入,应该加入更符合IT发展实际的课程作为辅修内容。
“我们过去有一个误区,做个开发人员很难。但是实际上,写程序并不难,设计程序架构才难,写程序到最后就成为写Coding的工人。本来一个专科学生程序就可以写的不错,但他缺乏对整个功能模块的拆解、整个系统的驾驭。这些应该由本科生、研究生来做,但是现在这些学生在做写Coding的工作。做架构的人是从这些人中慢慢往上拔的。”这番话听来很像一直被人议论的“软件蓝领”理论,实际如何很难说,但应该有他的一定道理。
Cisco的证最难考
Cisco的培训体系示意图是以金字塔来表示的,最下面的是CCNA(思科认证网络支持工程师),最上面的是CCIE(思科认证互联网专家)。到目前为止,国内的CCIE 225人,CCNP(思科认证资深网络支持工程师)是6387人,CCDP(思科认证资深网络工程师)是4855人,CCNA是19361人。在中国,获得CCIE证书的工程师的平均年薪不低于30万元人民币。而CCNA年薪为6万元以上。在很多场合,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获得高技术、高薪水的头等舱船票”经常被搬出来评价思科的职业认证。
一个企业职业认证证书的价值及发展前景,完全取决于该企业在相关技术领域的地位。证书就象地里长出的庄稼,地好了,庄稼肯定不会差。据思科系统中国区的培训经理说,目前互联网上80%的数据是通过Cisco公司的设备来传输的。Cisco公司提供的解决方案是世界各地成千上万公司、大学、企业和政府部门建立网间网的基础,公司用户遍及政府、教育、电脑、金融、服务、零售等行业。但是,目前这些行业中的网管人员真正系统学习过Cisco认证课程的人却很少,所以很多企业都把Cisco认证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
我去思科公司的时候,思科中国培训部门正在为三天后的Networkers用户大会作准备。思科CCIE技术专题大会在2000年首次举行之后,今年再次推出。同时还有思科认证工程师的现场热考,虽然今年增加了一些考试次数,但是考试名额仍然被很早地抢购一空。看来,有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关心和注视着网络新技术。
思科的职业认证在初级的CCNA上,社会学员居多,Professional级别上社会学员和渠道伙伴差不多,渠道伙伴要多一些,而在CCIE级别上,个人报名的不多,合作伙伴占据绝大部分。即便已经有了近2万名CCNA,思科的培训负责人仍然认为不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上技术的需要。最近,思科公司为满足世界范围对电信市场人才的迫切需要,正式推出了一系列针对电信市场的认证考试和培训,该认证是针对服务提供商所能获得的培训和发展机会而特别设计的。
思科除了职业认证计划外,还有一项网络技术学院(CNAP)计划,这项计划是由思科系统公司和全球的高校合作建立的,它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缺乏网络技术人才的现状而推出的网络技术教育计划。Cisco 网络学院的教材不带有很强的Cisco 公司色彩,更加注重网络知识的普遍性。网络技术学院所授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思科公司技术的范围,而是网络基础知识和网络技术。在高校,过去很多老师和学生几乎很少接触到路由器,上课教学往往是纸上谈兵,很多大学网络专业的毕业生到单位后还需要重新培训,网络技术学院注重试验和动手能力,试验相当多,注重互动性。此外,CNAP利用网络进行教育,教学、考试、反馈都以网络为核心。也许这是厂商培训和院校教育互补长短的一个理想的方法。

考试公司
说IT培训和考试,Prometric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忽略的,在采访厂商和培训考试中心的过程中,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提及这个名字。在IT培训后面,是厂商的身影;在IT认证考试背后,积极运筹的是Prometric。
Prometric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化认证考试公司。它开创了计算机化考试技术和管理标准,在世界的6大洲141个国家建立认证考试网络, 可用25种不同语言提供2400多种考试,涉及IT领域证书认证、学业考试(GRE、GMAT、TOEFL)和职业证书考试。其中IT部分可以参加200多家授权厂商的相关考试。
Prometric初涉国内市场是在1994年,当时国内仅在3、4个城市有培训和考试,唯一的厂商是Novell。国际认证的观念在国内还鲜为人知。1996年,Prometric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正式进军国内,那时候,国内才有19家Novell的培训考试中心和4家微软的培训考试中心。考生人数不足千人。当年Prometric它仅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了4家授权考试中心(APTC),今天这个数字已经超过200。
《知识经济》:在国内市场开展业务面临的难题?和国外的不同?
Prometric:难处在于我们面对一个全新的市场,大家还没有准备好。国内的很多考生尽其可能来通过考试,忽视了对学习本身的关注。在美国,人们经常问的是我通过培训能学到什么,培训后我能做什么样的工作,而在国内,考生经常问的是我怎样能通过考试取得认证而不是我从培训中心能学到什么。这是教育体系的不同带来的结果。国内,认证重于能力。在美国,很少有人会在网上下载试题并且背题,国内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第二个问题是价格上的,对国内大部分考生而言,价格过高,在美国和其他的国家,这个不是影响的因素。
《知识经济》:Prometric和厂商的关系怎样?
Prometric:我们和客户有极好的合作关系,诸如Microsoft、Cisco,在开拓市场上,我们是战略合作伙伴。通常我们与厂商共同发布一项新的认证,一起举办认证培训的推广活动。如Windows 2000巡展和研讨会和Cisco Networkers现场热考等。此外我们在他们的授权培训中心开设考试中心,为考生提供更可靠快捷的服务。
《知识经济》:一些厂商认为由于Prometric大量发展考试中心,而厂商一般要求培训中心是经过他们授权的,这样导致一些考试中心虽不是授权培训中心,却可以低价和授权培训中心竞争,导致整体培训质量下降。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Prometric:大部分的APTC都是一两个厂商的授权培训中心,他们不太可能得到全部厂商对培训的授权,但是他们仍然可以提供部分其它厂商的考试。培训与考试业务具有利益的互补也存在着冲突性,培训和考试理论上说并不是必须合二为一的,因此厂商授权的培训中心和Prometric授权的考试中心可能会有些许不同。在美国有些APTC就专门从事认证考试业务而不做培训。就中国业务而言,在这方面我们始终与厂商保持着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对于那些做的不好的授权培训中心,我们可能会取消它提供考试的资格,对于做的好的APTC,我们会推荐给厂商成为其授权的培训中心。这种三方共赢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推动了国内的IT培训和认证市场。现在的确是有授权的或非授权的培训或考试中心用低价来争夺市场,事实证明这不是长远发展之计,考生很快就会发现他们花的钱和他们得到的服务之间的关系,低价不意味好的培训,不过也不能绝对的说高价服务就很好。我们一直在与厂商一道为提高培训质量努力,最终市场会步入正轨。那些以低价搅乱市场的公司存活到一年半载,市场和学员将决定他们的命运。
Prometric中国代表处运营经理谢欧航说,培训在国内刚刚起步,它将最终与我们的教育体系融合,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计算机教育远落后于科技的发展。中国在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上已经有非常成熟的知识,而在IT上,还需要一代人甚至更多代来使她成熟。IT培训应该继续增长,覆盖面更广,结构趋于健康,而不仅仅着眼于一两个厂商。“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技术学院接受IT培训,将其融入他们的课程,这样,市场才是真正成熟。”事实上,记者在公司会客室等待之时,竟发现了一份与IT服务公司身份“不很协调”的报纸《中国教育报》,看起来,Prometric真的不仅在做考试,而且还把它当成一个教育事业在办呢。
每年Prometric都会有超过30%的业绩增长,这说明.COM虽然遭遇寒流,IT认证培训业务的发展却丝毫未受阻碍。计算机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重要,中国需要大量的IT技术人员,网络融合、E-Learning、无线电通信正在和将要蓬勃发展,尤其是在中国进入WTO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