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读中国”之百年流行(八) - 另眼读史 - 刘磊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65 次) 时间:2002-01-15 11:00:13 来源:刘磊 (传媒大亨) 原创-非IT

“另眼读中国”之百年流行(八)
刘磊 方玉萍

80年代流行

1980:喇叭裤和留长发
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开放,人们已不满足于千人一面的服饰、发型。于是,许多城市青年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时尚先锋,喇叭裤、长头发、大鬓角便是他们时髦的“标签”。但青年人的标新立异招致了许多人的不满,他们被称作是“盲目模仿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据说,有的地方甚至有人上街用剪子剪喇叭裤的裤脚。
在这种情形之下,喇叭裤和长头发当然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活问题,而是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重要问题了。于是,当时在青年中有着巨大影响的《中国青年》杂志为此专门发表了文章《谈引导——从青年人的发式和裤脚谈起》,认为“头发的长短,裤脚的大小和思想的好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渐渐地,服饰和发型开始脱离意识形态的轨道,而被当作纯粹的时尚来看待,中国人的时尚正是在这样看似幼稚的争论中一步步与世界接轨,中国也正是这样一步步走向开放和宽容。

1981:“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1981年3月20日晚,中国男排在世界杯排球赛亚洲预选赛中与韩国争夺第一,在先输两局之后连扳三局,反败为胜。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狂欢的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2天后,《人民日报》在一篇通讯中引用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使之很快传遍全国,成为全国人民为建设四化而努力奋斗的响亮口号。
当年11月,中国女排在世界杯排球赛上为中国夺得“三大球”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也开始了女排“五连冠”的霸业。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和她们的教练袁伟民在国内受到民族英雄般的欢迎。

1982:英语热
1982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FOLLOW ME),立刻成为一档收视率极高的节目,据说光第一册教材就卖了上百万册。而这正是80年代开始兴起的“英语热”的一个缩影。国门一开,越来越多的青年认识到英语是他们认识外面的世界、走出国门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学英语的热潮持续升温。
“英语热”的另一个标志是“托福热”的悄然兴起,1981年中国大陆第一次举行托福考试时,报考人数是285人,而到了1983年就已增加到2500人,到1986年更是激增到18000人。

1983:“春节联欢晚会”
对于习惯了在大年三十放鞭炮、贴对联、吃年夜饭的中国人来说,1983年的除夕之夜与往年不大一样:除了上述那些传统“项目”外,中央电视台又给大家献上一道贺岁“大餐”——春节联欢晚会。
从那时起,大年三十晚上看春节晚会,在电视机前迎新年成为流行的守夜方式。眼下,连放鞭炮这个老祖宗传下的习俗在不少地方也给禁了,但除夕之夜看晚会却逐渐成了“新民俗”。

1984:《霍元甲》
今天30岁以上的人可能还记得当年电视播放《霍元甲》时的盛况。1984年由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这部电视连续剧所引起的轰动,用“万人空巷”来形容是毫不过分。从《霍元甲》开始,港台影视剧、港台歌曲、港台明星红遍大江南北,港台文化“北伐”也成为社会关注的文化现象。

1985:看电视
人们还记得,仅仅在几年前,老百姓还是带着凳子,围坐在院子里,象看电影一样盯着一台小小的电视看。可到了1985年,普通老百姓也能乐呵呵地把电视机往家里抱了。据统计,1985年全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400万台,其中彩电400万台,电视机成了当时社会最热卖的商品之一。
短短几年里,电视产业从小到大,从黑白到彩色,其发展速度大大出乎了人们的预料。5年前,设计能力为96万只彩管的陕西彩色显象管厂即将完工时,许多人担心这么多彩管卖给谁,提出要盖一个大仓库存放产品。但如今,需要盖的不是大仓库,而是要引进新的生产线,因为产品供不应求。而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不过几年时间,上百人站在院子里象看电影一样看电视的日子已经结束了。

1986:流行音乐
1986年5月9日,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了一场有百名歌星参加的纪念世界和平演唱会。这个演唱会因两首歌曲的诞生而成为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两首歌是:郭峰词曲、百名歌星演唱的《让世界充满爱》和中国摇滚乐的“开山之作”——崔健的《一无所有》。
自80年代初以来,中国歌坛开始向50年代抒情歌曲方向的回归,其主流创作以中年一代词曲作家施光南、王酩、王立平、谷建芬等人为代表,诞生了《祝酒歌》、《妹妹找哥泪花流》、《太阳岛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
而到了1986年,以工体的这场演唱会为标志,由港台歌曲的流入而导致的流行音乐的开始全面崛起。

“琼瑶热”
   琼瑶在这一年出尽了风头,据说全国至少有20个以上的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位台湾女作家的言情小说,而根据其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在各地也赚取了人们大把的眼泪。琼瑶笔下的女主人公多是些出身寒微,但聪明纯洁、意志坚强的“灰姑娘”,而男主人公多风流潇洒,才华横溢。琼瑶小说中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实在谈不上有多么深刻,但却很容易就打动了少男少女们的心,许多女学生说:“琼瑶小说是我们感情成熟的教科书”。
也许,这就是琼瑶小说流行的原因吧。

【流行语】
阵痛:80年代前半叶改革在农村的节节胜利使人们对改革充满信心,但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后,人们突然发现城市改革的复杂性远非农村改革所能比,改革面临着重重困难。于是在1986年,本是形容妇女产前的“阵痛”一词,频频出现在政府官员和报刊新闻上。“阵痛”起码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承认困难的存在;二是可以用“催产术”来缩短“阵痛”的时间;三是“阵痛”之后必将是新生命的呱呱落地。正是本着这一理解,在其后两年里,“勇闯物价关”等改革行动相继展开。

1987:新民谣
“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诸如此类的新“民谣”在社会上被津津乐道地传递着,而这些顺口溜所体现的社会现象则被概括为一个文绉绉的名词“脑体倒挂”。
一个堂堂教授的月收入却比不上学校门口卖茶叶蛋的老太太,这种转型期中国出现的反常现象自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有作家甚至把这一现象冠之以“国殇”这一庄重的词汇,还有人惊呼第二次“读书无用论”正在兴起。而时至今日,“脑体倒挂”已鲜有人提及。回头望去,人们不免恍然大悟:只有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知识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1988:王朔小说
作家王朔的四部小说在1988年被不约而同地搬上银幕——电影《顽主》、《轮回》、《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大喘气》使1988年的中国电影界被称作“王朔年”,王朔那张没有作家惯有的深沉和痛苦,活脱一个小业主的脸也随着一张张宣传画而变得家喻户晓。
中国自古就有“文章千古事”之说,然而自称“走投无路”才当上作家的王朔却拼命躲避崇高,甚至把自己的写作称为“码字儿”。他也因此被一些人冠以“痞子文学”的桂冠。伴随王朔作品的流行,“王朔现象”也成为文坛讨论的热点,他的语言对中国的文学和影视语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王朔现象”的出现表明一种新的文化生态方式的诞生。

1989:卡拉0K
一种新的娱乐方式卡拉OK在80年代末登陆中国。虽然“卡拉OK”这个名字不中不洋,但这并没有妨碍它迅速从沿海蔓延到内地,从南方席卷到北方。很久以来,唱歌在中国并不是纯粹个人的行为,而是更多的包含着政治的意味。但卡拉OK的兴起,改变了这一切,当男女老少拿着话筒,吼上几嗓子,快乐着自己的快乐,悲伤着自己的悲伤,唱歌——这一行为中政治性已经被消解得干干净净。
卡拉OK起源于日本,据说在日语里原意是“无乐队伴奏的演唱”。 虽然到底谁是卡拉OK的发明者,还有着不同的说法,不过美国《时代》周刊已经将这位发明人与甘地、毛泽东等并列,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20位亚洲人。”其理由是:甘地和毛泽东发动的革命改变了亚洲的白天,而卡拉OK的发明者则改变了亚洲的夜晚。

曾经的流行,如今是怀旧的主角 - 冰冻高原 - 2002-01-15 15:25:01

怀旧的人肯定不是什么坏人,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但我们都不可能总生活在这样的情绪之中,所以这样的文章非常有历史意义 曾经的时尚如今已成为了怀旧的主角,我们就是这样不断的制造新的时尚新的媒的标准。嘿嘿,历史从不让我们感到疲惫,历史只给我们留下些许的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