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数码创业全记录 - 随便写写 - 丁文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93 次) 时间:2002-01-18 16:59:00 来源:丁文 (丁文) 原创-IT

《软件世界》:中国软件企业领军人物系列报道之一

苏新雷:协同创造价值

个人履历
苏新雷现任西安协同数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198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
1995年3月担任中国航天机电工业集团二一Ο研究所副所长兼西安长峰科技产业集团公司总经理
1997年10月任西安协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
2000年9月起任西安协同软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西安协同数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
曾获得省、市“青年突击手标兵”、 “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 “‘九五’科技创业明星”、“优秀创业企业家”等多项殊荣。

“软件企业多而小,产品多而知名品牌少,都有赢利但没有赚大钱的企业,力量分散,竞争无序。”这是1997年以前西安软件业的基本状况。为了行业整体的发展,政府和软件界人士逐渐开始有了共识:尽快整合各方资源组建西安软件航空母舰。
1997年12月18日,西安软件龙头企业——西安协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它由政府投资引导、组织协调,并吸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和民营企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组建,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软件企业,被新闻媒体称为“西北地区软件产业的航空母舰”。但是,谁将成为这个超大型软件航母的“舰长”?由于政府和业界都对公司寄予了厚望,这个问题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
重担最终落在了年仅32岁的苏新雷肩上。
虽然在此之前苏新雷在商界已经身经百战,有着丰富的大型企业管理经验。但这一次,他清楚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作为“舰长”,他不仅要使这艘超大的航母向正确的方向前行,还要使它尽快强大起来。他知道,在风云变化的IT业,市场竞争的规律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对他自己来讲,也许这也是一次远航,是一次没有回程的航行。

从零做起,超速发展

协同成立之后,公司所面临的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尴尬的景况:除了注册资金外,可以说是个四无企业:无产品、无市场、无人员、无技术。苏新雷认为企业的发展、经营,其实就象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原始社会状态下的扛枪寻猎,到后期的有意圈养,到再后来的优化圈养、重点培养等阶段。
从1997年底至1998年底,是西安协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创建后的第一年,也是最艰难的一段时期,就是在这样一种业务方向不明确、市场定位不清晰、缺少主打产品和技术沉淀的“寻猎”期,协同人经过不懈努力不仅打到了不少“猎物”(系统集成项目),还于1998年公司成立第一年即实现了618万元的净利润,进入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五百强(按利润排为316名)。在经过第一阶段的发展后,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形成了必要的积累。
1999年对西安协同和所有的协同人来说都是值得怀念的一年。在年初的厦门国际展览中心智能建筑系统招标中,年轻的西安协同在与北京四通、清华同方、深圳中兴、长沙银河(国防科大银河计算机)等全国业界知名的六家高科技企业同台竞技中脱颖而出,一举夺标。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协同凭借过硬的实力和坚强的意志力最终成为总承包商。
几个大单做下来,使协同人增强了信心,提高了公司在IT业界的知名度,拓展了协同软件的市场面,也使得建筑智能化领域成为公司主要业务方向之一。
苏新雷及其团队使协同从无到有,再到逐渐强大起来,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这堪称业界的一个奇迹。

领跑BMS

随着技术力量的不断壮大,苏新雷和他的团队认识到,单做系统集成不是长远之计。公司开始了从系统集成商向独立软件开发商的转型。苏新雷把它定位为“以自主开发的中间件为平台,针对行业需求,开发并提炼以特色技术为支撑的大型应用软件”。在智能建筑系统的项目运作中,苏新雷对智能建筑领域有了越来越深的了解。在大量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后,协同决定先进入建筑智能化系统这个领域。
在此之前,建筑自动化系统(BMS)一般都是由知名的硬件产品提供商开发的(主要是国外的大厂商),它们开发的系统大多结合自身的硬件产品设计,并基于传统的C/S模式开发而成,因此具有开放性差、接入能力弱、不易维护与升级困难等不足,客户在采用这样的系统后,会被牢牢锁定在某一个厂家的独有产品和服务上,不仅将自己对系统的升级能力拱手相让,而且丧失了本属于自己的设备选择权,就连原有的投资也很难得以保护。而从国内来看,由于总体上缺乏与国外抗衡的硬件产品,相应的软件产品也没有自己的特色,技术上难以与国外的软件相比拼。多年以来,这一状况严重制约着我国建筑智能化产业的发展。2000年10月31日,协同开发的建筑自动化管理软件——SynchroBMS获得了信息产业部和建设部的联合鉴定,这也是历史上两部第一次组织软件产品的联合鉴定会。这一产品的成功开发标志着困扰业界多年的BMS开放性问题得以解决。协同采用了Internet和OPC等先进实用的支撑技术,成为同类产品厂商的领跑者。
苏新雷说:“客户的怨言就是市场机会。”SynchroBMS的成功极大地体现了协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迅速的技术实现能力。
目前,已经有20多家建筑设计院、40多家系统集成商与协同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例如:协同已经和上海同济大学联合建设了国内唯一的智能建筑演示实验室,这个演示实验室是上海市智能建筑的实训基地,也是上海市智能建筑职业鉴定中心。2001年年底协同又与中国最大的民用建筑设计院——北京建筑设计院建立了合作关系。

进军“中间件”

一个企业要实现永续经营,除了管理和文化方面的因素外,必须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苏新雷非常清楚这一点。当SynchroBMS迅速赢得市场的时候,他已经开始考虑公司的另一个业务方向了。
近年来,国外公司在操作系统等高端软件领域拥有绝对的优势,大量国内中小软件公司则在抢分着应用软件的市场。中间件这个几百亿的大市场属于新兴领域,发展空间广阔,而internet的迅速普及又为中间件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虽然国外IT巨头企业占有优势地位,但尚未完全稳定。“现在进军这个市场,我们还有迎头赶上的机会。”苏新雷说。
中间件领域虽然有着很好的市场机会,但是这个领域的进入成本却非常高,国内许多软件公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只能望而却步。协同选择此领域也当然会受到来自股东及相关利益人的压力,因为毕竟公司的已有产品正在蒸蒸日上。从这个意义上讲,苏新雷做此决定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的。但是他却始终认为,一个公司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更要关注它的长远发展,对于处在上升期的企业,更需要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最终,苏新雷和他的团队凭着勇气和魄力,毅然决然地踏入中间件领域。
如今,协同公司已经和西安交通大学合作,进行中间件的研究;与西北大学软件研究所联合开发工作流中间件。其中自主开发的中间件产品已于2001年 11月获科技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协同工作流中间件”现已经推出synchroFLOW试用版。使用synchroFLOW可以快速开发基于WEB的企业应用系统,这种应用系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能够快速适应企业业务变化的需求,节约应用开发和维护成本,极大提高企业的效率,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与巨人同行

企业高速成长,员工规模迅速膨胀,方向和目标、管理和文化这些战略问题是苏新雷考虑 最多的。但是怎么让年轻的公司尽快成熟起来?协同开始推行 “与巨人同行战略”,即:通过同惠普、思科、甲骨文等合作伙伴的交流与合作,希望把他们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吸收到协同来。当然,创业之初的协同尝试和争取与巨人同行的时候,也曾迷茫,也曾受挫,遭遇冷眼,但协同人咬紧牙关坚持摸索。
众里寻她千百度,功夫不负有心人,协同终于与惠普公司(HP)达成全面合作的计划。并不是因为惠普拥有被美国加洲政府保护并树碑为“硅谷诞生地”的车库,协同更钟情于其稳健经营、人性化文化、工程师公司的风格……。协同与HP的合作最初阶段是产品代理合作,主要经销HP的软硬件产品,在销售中学技术;接着,派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去HP接受培训,甚至共同开发项目,吸收HP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第二阶段是向惠普学习其企业文化和管理,更学它的创新精神。第三阶段是学习惠普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2000年4月,协同公司与惠普公司签署了“惠普-协同电子化服务开发中心”合作协议,建立了惠普公司在中国的第一个电子化服务开发中心。
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协同也同时向CISCO(思科)学习营销,向朗讯 、微软、联想等国内外合作伙伴学习其它先进的管理经验。在“与巨人同行”的过程中,协同迅速成长,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相当竞争力的IT企业。

学习化生存

苏新雷说,协同要做真正的“学习型组织”。他认为营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不断学习、有效的共享、积极创新、持续改进、追求卓越。
从人员的甄选程序开始,公司就非常注重员工的个人愿景与公司的愿景相统一的问题。从新员工岗前培训,到更高层次的各种培训都考虑员工的特点,针对每一个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建立其个人培训计划,使不同职级的员工接受相关培训,从而形成包括经营意识培训、职务功能培训、管理理念培训在内的“学习树”。
苏新雷更重视组织整体的学习能力。他自己就是一个学习能力极强的人。每每遇到新的、对协同有用的管理知识的时候,他都会迅速地学习和钻研,最终结合协同的实际情况,再把这些知识介绍给公司各级经理和相关的员工。有人计算了一下,苏新雷每年有200多个小时是在公司的讲台上讲授这些知识的。在他的带领之下,全公司都形成了浓重的学习气氛。公司逐渐出现了一个内部讲师队伍,它由公司各级经理组成,他们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也对公司以及公司所处的行业有着深刻的认识。这种有针对性的讲授和学习,使得整个公司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
目前,协同“企业大学”课程体系设计也已初步成型,除了课程设计以外,协同培训效果评估系统、培训投入产出模型正在研究之中,其目的是在合适的时候,给合适的人员以合适的培训,从而满足公司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绩效优良的员工提供与其职业生涯相匹配的发展路径。
“学习化生存”能够成为协同的一大特色,这和IT行业以及协同公司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困惑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苏新雷说,“协同成立至今,遇到了很多很多的困难,不仅有行业方面的,也有市场方面的,当然还有公司内部的问题。每次遇到困惑,都会逼着我们去深入地思考、广泛地学习。新的困惑不断产生,我们的学习和思考也就不停歇。而公司就是在各种困惑的解决中进步的。所以,困惑可以激发出热情,它是我们的动力源泉。”

在苏新雷的带领下,经过近四年的创业,协同目前已经在国内软件行业享有较高的声誉。不可否认,和国际同行相比,协同还是一个很小的企业,但是它在一天一天迅速地成长。苏新雷说,“强”是企业的“基因”,只有真正强了,“大”才是真的大。那些表面规模很大,但是缺少“强”这个基因的企业,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
“把企业真正做强、做大”是协同团队的共识。如今协同已经明确了其核心竞争力是“基于团队精神的学习能力”,并形成了协同的品牌主张——“协同创造价值”。它正在加紧步伐,准备在加入WTO后的新一轮竞赛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协同人正逐步实现历史赋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