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北青报》的几点想法 - 我的原创 - 陶然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570 次) 时间:2002-01-19 13:23:56 来源:陶然 (TAORAN) 原创-非IT

我曾经在北京青年报实习过,虽然后来因为一些外在原因,不情愿的离开了,但是还是一直关注它,因为我还有同学在那里实习,总是会和我讨论一些事。
对北青报肯定是有好感的,那里的记者还是很敬业的,至少我看到的是这样。在里面有一种氛围,让你情不自禁的投身其中。领导从上到下,素质是很不错的,(我前几天到一家报纸面试,领导竟然当着考生的面抽烟,还一直在讲粗话,不只一个,根本就是不尊重你。FT),但是我觉得它还是有几点应该改进:
1、大标题和大图片的形式应该适可而止。适当的用一些,可以带来视觉冲击力,但是用的太多,占据了内容,让人觉得有点空。前段时间,北青报改瘦报,我以为会相应的减少一些这种东西,现在看来基本没有变化。这我觉得和美编的思路有关,他们可能已经习惯这种方式。读者买报纸是为了得到足量的信息,现在在这方面欠缺。
2、一些报道的选择。本报的交锋,现在谈话观点堆积,缺乏事件冲击力,貌似深刻,实际上没有多少东西,缺乏可读性,读起来有点累! 3、新闻方面的定位。到底要做什么新闻?看起来,北青报什么新闻都包括了,可是读下来会发现得到的不多,一方面是因为第一个原因,第二个是因为新闻没有做透,我一直觉得,如果把《晚报》新闻的覆盖面加上《日报》的稳重大气加上《华夏时报》的深刻,这样的新闻是很好的。有人说,北青报习惯小题大做,我倒不以为然,但是要做好,很遗憾,做的有待努力。
4、关于批评性报道。虽然我是因为这个灰心丧气退出来的,现在我觉的有些东西不对。老是不点名,某校、某人、某地,其实要批评干脆就撕破脸皮让他没有机会还手,只要你觉得你说的是对的,有根有据,不是枉自猜测和胰度,老是没名没姓,和编的有什么二样。太敏感的东西当然可以省略,但是大部分还是可以点名的吧,保护自己应该有个度。有时候,我觉得如果能把批评性报道做成探讨性报道,会好点。也不应该过分强调批评性报道,虽然这是北青报的安身立命之本,可是这样做只有两个后果,一是得罪了很多关系,以后就会少很多新闻来源。二是只打老鼠,不打老虎,因为老鼠打就打了,不会来烦你。总之,不应该为了批评报道而批评报道。
5、本报服务性不强,甚至有的版面全成了编辑记者随性发挥的天地。你有汽车版,可是有关于本市汽车的价格,和流行车辆的比较测评么?每次就是一个记者和辆车子合影,你觉得好,拿回家去欣赏不要放在报纸上恶心读者。你有it版,就是一个大杂烩,乱炖固然好,可是至少要让我找出点肉来吧。北青报的it版做的还是不如中青报的数字青年,没有观点。
6、北青报同样的新闻可以长时间跟踪,习惯吃冷饭。大新闻有价值的当然应该这样,但是一些根本无趣的东西也要炒上5、6次,就有点过分了,
7、本报现在处境尴尬,减了版广告就少了,增版吧又亏,事实上,现在的本报存在的意义我觉得不是很大,还不如回归原来。可是没人愿意、敢这样做。
8、这是无关的话,找工作老是遇到一个问题,什么是小报,是么是大报,老有人和我说北青报是小报。但是我觉的至少要比很多大报面目可亲。虽然,好多去大报实习的同学找工作上似乎是有优势。
先想到这么多,可能有言语激烈观点偏颇的地方,请指正。由于我对青年部最熟悉,举的好多是他们的例子,希望两位王老师不要见怪才是。我相信,在北青报现有领导的带领下,笑傲北京报业市场再来个5、6年没有问题,《XX时报》还是不行。

文章评论:我对《北青报》的几点想法 - 健之郎 - 2002-01-20 13:08:44

呵呵 我终于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