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榕树下读波儿写真之 - 读书杂记 - 朱芷萱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54 次) 时间:2002-01-30 00:04:09 来源:朱芷萱 (yeebole) 原创-非IT

初读波儿十二帧写真(之四)
【书光】 于 00-7-9 22:47:01 加贴在 Channel Z:(摘自榕树下)

十八岁的那年走着走着
遇到第一堵墙
你从书包中取出笔,当着墙的胸口
认真地圈了一个“拆”

二十岁的那年走着走着
遇到过类似的很多堵墙
你从夹子中取出笔,当着墙的胸口
潇洒地圈了一个“拆”

一路地走一路地遇到墙
都三十出头了
你还固执地驮着笔
一匹驯不服的马

看上去是你的笔弄脏了墙
生活在墙里的人
纷纷宣誓
要弄脏你的脸

这首诗是一个叫书光的灌水者在看了十二帧相片后,随机附上的十二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还有其他的一些如:
你累了,所以用香烟支腰(大意,该帧照片中有一个夹烟的动作)

我不大记得与<墙>对应的照片中是不是以墙作为背景。但应该没有太大的联系。作者只是借题发挥,借一个墙字来突出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女孩子不甘被束缚的个性。(需要了解一点波儿的背景才能确定)

我摘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是谁家的屋墙或院墙,假如仔细看完的话,会发现她并没有真拆,只是当着墙的胸口写了个“拆”字。只是弄脏了这座墙,让它看起来不再是理所当然,而是有些刺眼。

以前形容人以文字为武器会提到“唇枪舌剑”或“笔伐”。其实仅凭一支笔,即使骂才如鲁迅者也并不能达到推翻某种制度或陈规陋习的目的,最多只是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它们存在的不合理。就好象作者想让你意识到这些墙是该“拆”的。至于能不能拆和当不当拆,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至少在众目睽睽之下能当街写一个“拆”字,也是需要非凡勇气的。

关于墙本身,我更多想到的是某种框框或者是套子。有些人已经习惯于背负着框框或生活在套子中,甚至希望将框框加诸他人之身,或者希望他人也套上同样的套子生活。就好比你用墙将自己圈住也罢了,可你总在将墙的范围扩宽,以达到圈住更多人的目的,理由是这样会更温暖更温馨。

我不大明白温养的含意。所以片面地把它理解成在温室里养花或栽果。这样的花和果就算是四季长青,外表鲜美,其味道却远远比不上天然的植物。所以我总是怀念北方天然养殖的西红柿。

花和果有时候没有选择生长方式的权力。虽然人并不比花和果更高贵,但出于上天的眷顾,多了一些权力和自由。在不妨害他人(不排除令某些默守陈规人群为之反感的可能性)的前提下过一种墙外的生活,并愿意承受风和雨的洗礼,愿意承担花败果落的结局,你有什么理由弄脏人家的脸呢?

一共十二帧,全是一个叫波儿的女孩子。
只有黑白两个颜色。背景被低光模糊到看不清。简单的中分直发,眼神里透着执着和冷漠,香烟成为不可少的道具之一。服装更换过三四套,黑色的套装、白色的直筒裙、大花无袖上衣和条纹体恤,在朴实中隐隐露出精心搭配的痕迹。

摄影师是做作派头的导演,轻车熟路地让你摆出各种他认为最美的姿势。千篇一律的背景和不断重复的拍摄过程已经让他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教会你虚伪。或清纯、或冷眼、或高傲、或妩媚。在一瞬间将一个陌生的你定格,并让你因此获得被夸赞的机会。
看多年前的艺术照,你会发现一个模子里出来的红唇和装扮。现代摄影艺术的超越在于让客体的做作更贴近自然。
可是艺术总有极限,眉可以描,唇可以涂,睫毛可以卷,头发可以盘起或披下,服装可以搭配。不过眼睛里的光和神,那种最原始的动人心魄的东西,也可以现场模仿,妙笔生成吗?
所以我总在所有的粉饰中,努力寻找纯真的眼神。这是唯一不可以伪装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