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读中国”之百年声音(八) - 另眼读史 - 刘磊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62 次) 时间:2002-02-02 13:14:45 来源:刘磊 (传媒大亨) 原创-非IT

“另眼读中国”之百年声音(八)
(1980—1989)
刘磊 方玉萍

1980年【声音】
1980年2月23日,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讲话,说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这件事情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误。

1981年 【声音】
“摸着石头过河”——1981年10月,在国务院批转的《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摸着石头过河”被载入了国务院的文件。此后,这句话成为中国改革开放20年中经常使用的“经典性”语言。

1982年【声音】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1982年9月1日召开的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致开幕词,他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3年【声音】
“一国两制”——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提出中国大陆与台湾统一的6点设想。他说,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人自己来管,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1984年【声音】
“小平,您好!”——在1984年国庆节游行队伍中,来自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在通过天安门时,突然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朴素的话语却道出了刚刚走上小康之路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所以引起了千万人的共鸣。
对于我们这个习惯于“山呼万岁”的民族来说,邓小平大概是第一个不愿意走上“神坛”让万众仰视的伟人。从“万岁”到“您好”,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历史性的进步。

1985年【声音】
时间就是金钱——由深圳蛇口工业区传出的这句口号,体现了特区人全新的观念。这个口号得到了来蛇口视察的邓小平的激赏,也由此传遍全国。蛇口是我国第一个外向型工业区,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块“试验田”。在这块“试验田”上产生的不仅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从建立到1998年底,给国家提供税金135亿元,而且诞生了许许多多新观念。
验证这句口号的是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由深圳国贸大厦所创下的三天一层楼的建筑速度被人形象地称作“深圳速度”,当然,“深圳速度”绝不仅体现在盖楼上。自深圳经济特区创建以来,深圳的基本建设投资年年翻番,工业总产值也是以年均100%以上的速度飞速增长

1986年【声音】
1986年8月,巴金在杂文中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他希望大家都想想个人在十年间的所作所为,脱下面具,掏出良心,弄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偿还过去的大小欠债。没有私心才不怕受骗上当,敢说真话就不会轻信谎言。

1987年【声音】
“我请求我们中国每一个知书识字的公民,都来读读今年第九期的《人民文学》的第一篇报告文学,题目是《神圣忧思录》,副题是《中小学教育危机纪实》。
我一向关心着中小学教师的一切:如他们的任务之重,待遇之低,生活之苦……”
这是年届87岁的冰心老人的“杜鹃啼血”。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这篇《我请求》,
向全社会发出了重视教育的呼吁,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1988年【声音】
“历史证明,按照一种内陆文化的统治模式来进行现代
化建设,虽然也能容纳现代技术的某些新成果,甚至卫星
可以上天,原子弹可以爆炸,但却不能根本性地赋予整个
民族以一种强大的文明活力。
只有当蔚蓝色的海风终于化为雨水,重新滋润这片干
旱的黄土地时,这些只在春节喜庆日子里才迸发出来的令
人惊异的活力,才有可能使巨大的黄土高原重新获得生机。”
——电视政论片《河殇》解说词。
这段关于“蓝色文明”和“黄色文明”的带有情绪化的阐述,正是《河殇》引发争论的主要焦点。